道家思想现代化的时代价值有哪些方面88句精选

道家思想现代化的时代价值有哪些

1、道家思想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1)、山东大学赵秀福教授此次演讲《杜威论身心关系》,对杜威在不同的时期就身心关系问题发表的看法进行细致梳理,进一步阐述了杜威哲学的特色。他指出,杜威虽然强调身心的统但有时候也遵从语言表达的习惯,分开来谈身心问题。但是,“他与传统哲学家的区别在于,他没有把语言指称的对象当成实体,而是把它们看作是人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的活动,是人的自然而然的经验的一部分。”然后,赵教授以杜威与F.M.亚历山大的交往为例,指出,通过学习“亚历山大技巧”,杜威更加相信亲身经验对于认识的重要性。杜威认为,对于任何所谓观念或主张的判断,都要以其在经验中产生的效果为依据。最后,赵秀福教授指出,杜威的哲学以一种真正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关注人的身心协调,关注人的经验过程,因此它是认真务实的哲学,从这一角度看,杜威的哲学思想与中国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有很多汇通之处,可以继续成为中美深层人文交流的桥梁。

(2)、然而,神圣传统的失落,也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社会伦理底线的失守。正如孔子所见,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人们在现实生活与精神层面上被双重放逐天外。痛定思痛,思想家们开始结合新的时代主题对理性至上进行反思,为恢复社会稳定与心灵宁静寻找新的理论根据。

(3)、2021届九年级中考模拟卷一文科综合.历史

(4)、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5)、当代英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克拉克在新著《西方人的道——道家思想的西方化》(2000年)中把道家思想在西方的逐渐普及,明确归结为思维方式上的三个变化: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但要从传统宗教中教条式信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克服身心二元论而达到一种身心完整的生活;需要从更广的范围看待当代各种思想潮流。

(6)、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人类文化,从来是多源发生、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这从全世界的考古成果中已得到充分的证明。

(7)、储朝晖教授在致辞中明确纪念杜威是为了更好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孙邦华副院长在致辞中扼要讲述了杜威访华的过程以及杜威对北京师范大学发展曾经所发挥的作用,充分肯定了杜威对中国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贡献。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霍普·莱希特(HopeLeichter)教授和美国杜威学会会长拉德(A.G.Rud)教授分别以视频方式向大会发来贺信,分享了杜威研究对他们个人学术成长的重要意义,并衷心祝愿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8)、(1)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讲演,〈人民日报〉1997年11月1日。

(9)、荀子对天人相参思维的论述,从提出“天人之分”观念开始。长期以来,人们望文生义,把荀子的“天人之分”错误解读为“天与人相分离”,进而引申出“人定胜天”理论。其实荀子从来没有说过“人定胜天”,他只讲天人相参。准确理解荀子“天人之分”的关键在于“分”之含义不是动词“分离”,而是名词“职分”,因此“天人相分”是指天和人各有不同的职责,要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去运行,天不能随意降祸赐福于人类,人也不能影响天的正常运行。荀子的天人之分,既保留了经过孔孟反思界定的理性思维革命的成果,又重新确定了理性使用的范围。

(10)、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11)、“道”是《道德经》的核心,也是道家哲学最高的范畴。在道家学说中,道是宇宙的本体,道产生了世界;道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2)、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教授以《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实践及其困难》为题发表演讲。刘云杉教授指出杜威对民主的定义,即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接着,她讨论美国的共和主义传统,指出“平等原则是美国共和主义真正的生命与灵魂”,然而,吊诡的是,如此追求平等的社会,却在实际上是“一个奇怪的自相矛盾的社会”,因为它也同时容忍甚至鼓励实际上的不平等。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敏锐地指出,美国人对教育在促进社会平等方面的普遍信赖使这个国家看起来与法国是那么不同。在19世纪40年代,贺拉斯·曼发起的公立学校运动后,教育被期许为年轻共和国的火车头,实现美国梦的工具。然而,教育真的有如此威力可以实现社会的平等吗?杜威确信教育是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针锋相对地指出,把教育看作是社会改造的工具,既不明智也很危险。在杜威和赫钦斯之后的一百年,美国社会仍然是文明与野蛮共存,平等与卓越共在。由此可见,教育如何促进社会平等、如何使人过上联合的、共同的生活?这仍然是一个问题,杜威和其他人都没有提供现成答案,因此,在教育促进民主、平等、联合的生活的实践上,我们“仍然任重道远”。

(13)、距离噶尔写书的时代,将近一百年过去了。21世纪,真正理解老子的时代已经到了。具有现代意义和能动力量的老子复活了,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活力。那些能够真正理解老子、感受到老子精神的复活、体会到老子在当代的活力的人,就是当代道家。当代道家的兴起,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创立中国当代的先进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14)、庄子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告诉我们,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不为世俗所累。“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15)、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忙于汲汲营营地追求满足物质上的欲望,却忘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我们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断别人,却忘了应先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我们又当,如何获得幸福、成功、圆满的人生?道法的智慧,提供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向,并为探寻时所升起的疑惑,提出最切实的建议。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

(16)、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

(17)、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道家提倡“无为”和“自然”,成为一项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原则。

(18)、人类文化有趋同现象。但文化传播中的辐射、迁徙、涵化、融合等等,实际上都以文化发生的多根系与文化发展的多向度为前提。

(19)、(10)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第10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2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进程中,我们仍有必要重新审视道家文化,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合理的成分,发掘道家文化的时代价值。

2、道家思想现代化的时代价值有哪些方面

(1)、解决世界棘手问题,如环境污染、宗教冲突与战争、道德水平下降,方法与手段不同。新儒家是内圣外王,注重政治与伦理;当代道家是道法自然,注重科学与管理,注重和谐自然社会的建立。

(2)、相对于儒家而言,道家在对于当代社会秩序和价值的促进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资源。

(3)、一部道家的现代美学影响史,同时也是一部道家思想与当红的西方美学思想的链接、比较、汇通史。道家思想不仅为中国现代美学建设提供了极丰富的传统资源,还是接受、引介西方美学理论的“前在视野”和传译中介。

(4)、(7)(8)转引董光璧《当代新道家》华夏出版社1991年第88页。

(5)、                    王颖教授主持会议 

(6)、道家思想,常常被贴上“消极”的标签,也因此备受讥评。从热入温,则觉水冷;先冷后温,便觉水热。道家所重,中庸而已;既不积极济世,也不消极避世——心中静躁不同,则眼中昏明有异。

(7)、孔子通过恢复周礼,开启了重新寻找历史人文传统中合理因素来服务于时代需求的先河,同时提出仁作为调整社会秩序的新观念,为理性与传统的和解打开了方便之门,也为进一步寻找失落的崇高奠定了基础。由于孔子处于理性至上的鼎盛时期,所以在天人关系上保持了谨慎的态度:“子罕言性与天道”。他关注的焦点是现实生活中伦理与秩序的重建。

(8)、---------------------------------------

(9)、2010年代初,在中国发掘出的《郭店竹简》的研究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探索的新的方向。这些文本开启了重新认识中国古代哲学遗产之路。布拉日基娜在《郭店竹简》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早期儒家的为政以德问题。

(10)、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中国部编撰的两部主题学术论文集是中国精神传统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11)、此外,圣彼得堡的马尔特诺夫对《论语》研究与翻译的著作也问世了。该书讲述了孔子的生活及其命运,并将儒学定义为历史、伦理、文学和哲学现象。

(12)、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13)、“现代新道家”(也有人称为“当代新道家”或“当代新道学”)这一概念最早由中国科学院的董光璧先生正式提出,1991年董光璧发表了《当代新道家兴起的时代背景》一文及《当代新道家》一书。在《当代新道家》中,董先生把注重“阐述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的李约瑟、“论证道家思想的现代性”的汤川秀树和“推崇道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的卡普拉看作当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他们“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并发展出它的现代形式”。董光璧虽说是在科学史的背景之下提出这一称谓的,但甫一提出,便不胫而走,很快延伸到哲学、文学等人文研究领域。

(14)、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15)、法家的核心思想?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儒家思想产生背景?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但是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们认为:(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16)、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17)、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

(18)、新儒家强调创新性,要有新的理论或文化形态;当代道家强调时代性,在当今仍坚持道家信念的人。

(19)、小编曾经在网络上看了一些道士,他们会在深山中隐居,每天只吃一顿饭吃白面条和白菜,并不加油,只给一点盐。他们并不会感冒,因为他们的身体是很强壮的,每天就会早起进行锻炼,然后再读经书。这样的生活是很单调乏味的,但也能让你的思想更加的纯净,不为世俗所烦扰。很多人最后都会选择这种方式去陶冶自己的情操,让自己能够把万事都看开。

(20)、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无常形,顺势而为,为而不争,方达所愿。

3、道家思想现代化的时代价值有哪些内容

(1)、(2)温家宝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的的演讲〈人民日报〉.2003年12月10日。

(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有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这精确地概括了殷周时期中国古代社会所经历的剧烈变革。历史上每次重要的社会变革,最后必定要体现在制度与文化的革新上,殷周之际社会变革体现在文化更新方面的重要内容就是传统天人关系的革新与重构,其结果是到战国末年形成天人相参思维。天人相参思维的早期逻辑演变过程先后经历了由天命至上向道法自然的转变、由道法自然向天人合一的演进。

(3)、2008年,俄罗斯科院远东所着手实施新的研究出版项目“中国哲学与文化”。该套关于中国精神文化和历史的丛书中出版了两部有关新儒学的著作。2009年,关于周敦颐哲学遗产研究的文集出版了,其中包括雷萨科夫所做的11—12世纪新儒学传统研究,再版的比丘林的译文《太极图说》和《通书》,当代对其进行翻译和研究的是卢基扬诺夫。该书也包括了多篇周敦颐的诗学和散文的译稿。此外,2013年,该系列丛书中,由雷萨科夫翻译并加有评注的新儒学思想家张载的论著《正蒙》出版了。

(4)、道家具有批判意识并没有使它成为一个否定者,同时,它也针对现存世界提出新的价值和秩序学说。

(5)、所谓嗜欲深者是指欲望过高过大,深陷欲海之中不能自拔的人。那什么是“天机”呢?是人的智慧与灵性,也引申为人的机缘与福报。

(6)、老庄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重要基础和主干,在中国古典时期的文艺批评中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构成了中国美学、中国文论与儒家既对立又互补的重要思想遗产。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碰撞、融通的20世纪,努力从中国古典文化的深邃海洋中发掘出具有再生性资源并成功有效地植入现代文艺美学的建构中,创造出既有现代思维形态,又具有民族根性的美学理论,就成为许多20世纪中国美学学者共同致力的方向。

(7)、“纪念杜威先生来华10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的总发起人和组织者,储朝晖教授以《杜威思想是中国教育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资源》为题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饱含深情地指出,杜威对中国教育现代化所发挥的作用已成为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最为重要的作用是较早释明教育现代化的大方向与主要内涵。“中国教育继续现代化进程不能忽视、绕过杜威教育思想理论。”储教授强调,教育脱离生活导致教育难以真正有效发挥育人功能,使得人的身心难以健全发展,也难以建立起众人公认的理想社会,但是,回归生活不只是当时也是当前中国教育未解的难题。储教授相信,“杜威思想能够有效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难题。”“杜威在解决这类问题方面至今仍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有最为丰富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了最为充分的基础和思想方法、技巧的工具。”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教育现代化实质是人的现代化,又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能力及社会能力的现代化。杜威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作用体现在减少传统与保守的阻力,从而有利于激活人的思想,使人成为一个现代人。

(8)、在这世界上,不争就不会树敌。而那些争强好胜的人,在老子看来都是缺乏任性的。所以他说,“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

(9)、儒学文化与世界上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等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儒学文化时,坚持革故鼎新、择善而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能不加分析地照套照用。具体说来,一要采取有鉴别、有扬弃的继承态度;二要把握好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以古鉴今,而不是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三要紧密结合新的社会实践和时代要求,不断总结和吸取实践中的新鲜经验,使儒学文化的思想精华能够因时制宜,实现新的转化、升华和发展。所有从事儒学文化工作的人都应注意贯彻这些原则。

(10)、学习知识要每天都有所增加,修道(或者悟道)却要每天不断减损。减损了又减损,以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无不为。

(11)、特卡琴科展示了古代典籍《吕氏春秋》的内容创新,该书文本以概括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各思想流派的概念,特卡琴科重点关注的正是文本作者的美学观和宇宙观间的关系。研究的中心是范畴“礼”“善”“美”和“文”。在特卡琴科看来,《吕氏春秋》的作者追求的是创造融于宇宙神话、美学及其社会理论的理想的世界模式。在自然、社会与个人相互联系的思想基础上构建起共振音乐的宇宙模式,要求自然与社会中诸现象处于和谐的平衡。特卡琴科指出,轮回思想的打造有助于给社会政治机构打下“稳固的伪数学基础”,但和谐的世界应弥合并连接儒家关于责任的思想以及与之相悖的、否定社会学的道家思想。世界的和谐统一是由两大“造物主”——宇宙的“道”和人世间效仿它的圣贤共同行动来保证的。

(12)、《杜威全集》中文版的总主编、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哲学家刘放桐先生做了题为《对杜威来华访问的多种解读》主题报告。老先生动情地回顾了从年轻时起便与杜威研究结缘的历程,倏忽间半个世纪过去了,而自己的杜威情结却越来越深。刘放桐先生指出,杜威作为一位改变西方哲学发展方向的哲学家,在中国社会正在发生重要变革的时候访华,对于促进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与欧美社会发生变更的西方哲学和文化相沟通,对于促进中国社会也发生相应的重要变革,显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接着,他简要回顾了西方哲学的近代化历程,指出,“如果将所有这些现当代西方哲学流派作比较,不难看出,最能体现现实生活和实践转向的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无论从哪种角度说,杜威的哲学都是一种把现实生活和实践放在首位的实践哲学。”在他主编的《杜威全集》中文版序中,刘放桐先生把杜威哲学的基本倾向概括为三点:第杜威把对现实生活和实践的关注当作哲学的根本意义所在;第杜威哲学的改造适应和引领了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向的潮流;第杜威的哲学的改造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存在某些相通之处。刘放桐先生强调: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与新实用主义的发展既存在着冲突,在体现当代科学技术方面又存在着互补,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方面,新实用主义又会被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所包容。由此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更大发展。在这种累进式的发展中,不仅树立着马克思的形象,又有杜威的身影。

(13)、现实中,人们都以为越复杂的越精密,越高级。以至于我们忽略了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和方法。

(14)、这套丛书中,迈奥罗夫翻译并加以注释的中国典籍《尚书》的出版引人注目。这部书是儒家经典文献的古代部分,后来以“书经”之称闻名。译本的附录里详细地研究了中国的文献历史、文献注释传统,以及已有的翻译经验。“毫不夸张地说,《尚书》在某种程度上使中国人的祖先成为了中国人,即,教会了他们中国式的思考和感知,赋予其中国的道德精神基础,培养了社会生活习惯。”

(15)、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的“圣人”。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具备或不重视的,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玄学一开始是从古文经学内部产生的。先是出现了脱出郑玄之学而更尚简要、重义理的刘表、宋衷的“荆州之学”,稍后又崛起专与“郑学”立异的王肃“王学”,后来才转向何晏、王弼的玄学。玄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玄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那是在曹魏的正始年间(240~248),史称“正始之音”。当时出现了何晏、王弼的“贵无论”。何晏作《论语集解》、《道德论》,王弼注《老子》、《周易》,他们“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认为“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故恒言其不足”(《三国志·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意即孔子高于老子,孔子口说“名教”,实是“体无”,老子是处于“有”而论“无”。第二阶段:正始之后,随着司马氏集团夺取政权,各士族集团内部的斗争日趋激化,玄学思潮内部也出现了“贵无”与“崇有”、“任自然”与“重名教”等各种争论。出现了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不合自然”的“异端”倾向,他们与司马氏集团在政治上不合作,强调“名教”与“自然”对立,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轻视礼法。而乐广、裴{危页}“崇有论”基础上,郭旬以其《庄子》完成把“贵无”和“崇有”、“自然”和“名教”统一起来的任务。郭象提出名教与自然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他舍异求同,以“独化论”来解决这对矛盾,认为圣人“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逍遥游注》);“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大宗师注》)。东晋以后,玄学开始与佛教中般若学合流,逐步变为佛学的附庸。佛学的核心思想?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道家的核心思想?“道”究竟是什么呢?归根到底,“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哲理。《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五章》)《管子‘内业》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师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老子和庄子在很多地方都对“道”做了解释,但为什么还是不能被人理解呢?这是因为宇宙生成之初,那时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但我们知道它总有一个开始,所以老子就把这个开始称为“道”,所以道是先天地生的。其实“道”的内涵并不是老子开创的。《易经》中“太极”与“道”的概念非常相近。所以我们说道家思想是对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道”天的生成之“始”是很不够的,老子还把“道”归结为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似乎更复杂了。无论在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这都是基本一致的。东方哲学认为,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生成的。西方哲学认为事物都是由“正”“反”的矛盾和统一决定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而已。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宇宙,还是我们身边的鸡毛蒜皮都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形成的。

(16)、肇始于近代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使人类完成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迅速转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人们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开始受到自然的反抗。今天我们正面临着由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现代化问题引发的生态危机,日渐严重的生态危机甚至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些现代化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在启蒙理性主导下形成的征服自然理念。这种理念是对西方哲学二元对立思维传统的反动:在摆脱中世纪神学思维束缚后,启蒙理性进一步解决西方二元对立哲学传统造成的物我两分,采取了人对物的主—奴式思维,用人的一元主宰思维强行弥合了二元对立思维,从而在带来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导致严重的负面影响。面对二元对立与一元主宰交错影响下的西方思维所形成的困惑,中国式的天人相参思维提供了一种三元生成的新思路。在这种三元生成思维下,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关系被扩大到人与天(道)、人与自然(地)的三方二重关系链条中。这样就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多了一层人与天道(包含神圣性与理性的双重内涵)的关照,就可以避免片面追求效率而牺牲长远利益的弊端;同时,人作为天道与自然的中介,主动把握二者的不同规律,然后共同参与天道与自然的变化生成过程,保留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的主体性觉醒的思维进步成果。

(17)、                丁有为教授主持会议 

(18)、与其它传统相比,道家对天道的重视给人们的思考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对人事的思考不限于人类,而扩大到整个宇宙的范围。这种宇宙精神使道家传统中容纳了更多的可以适用于当代社会的话题,诸如人和自然的关系等问题。

(19)、老子将道、天、地、人称为四大,说明他对人的肯定和重视。我们知道在很多思想家和宗教那里,人相对于真理,相对于神,地位是很低的。

(20)、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4、道家思想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1)、万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存在根据,没有什么不可以存在,没有什么没有价值。所以世间善恶美丑,从道的观点来看是可以相通为一而存在的。

(2)、他比任何生命,许多许多生命的,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3)、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对儒家的兴趣显著增长。在佩列莫洛夫看来,在后苏联的俄罗斯,对孔夫子儒家遗产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他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哪怕俄罗斯人对儒家基本学说只有表面上的认识,都有助于俄罗斯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俄罗斯自身经济政治机构改革中的需要。”

(4)、人生在世,难免有看不惯的人和事。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5)、人生在世,难免有看不惯的人和事。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6)、中国的明末清初是指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的两百年间。此时的欧洲已经历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进入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前进的历史时期。承担这次中欧思想文化交流任务的主要力量,是双方特别是欧洲的宗教人士、商人、学者,还有一些官员、使节。他们既向中国人介绍和传播“西学”,又向欧洲人介绍“中学”。所谓“中学”,就是包括中国的历史、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和风物民情等方面的知识与学问。在介绍和传播“中学”中,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首先,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典籍译成拉丁文等文本,在欧洲出版发行。例如,他们相继译成拉丁文本的中国历史文化典籍有《书经》《诗经》《易经》《大学》《中庸》《论语》《老子》等。其次,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情况用拉丁文等写成各种著作,在欧洲出版发行。据有人不完全统计,从1687年至1773年的近百年中,来华的耶稣会士用拉丁文等写了252种与中国有关的著作。第相继写了大量介绍中国情况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认识的报告、材料等,呈送给罗马教廷和欧洲有关国家的当政者以及有关学者等。第介绍或直接带领中国的一些官员、教徒、学者和学生前往欧洲进行考察与学习。总起来看,在中国明末清初进行的中欧思想文化交流对中国和欧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欧洲来说,随着“中学”西传,出现了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整整一个世纪的“中国热”。这一文化现象,不仅表现在欧洲人对中国物质产品的钦慕和追求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们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学习和借鉴上。

(7)、生活中贪声色、贪权贵、贪钱财的人,莫有不迷失心智的,而心智的迷失,正是祸害生命的开始。一旦贪欲攫住了大脑,人的心智就全用在了想要得到的东西身上,思之愈深,智力愈单理智判定事物的基本能力愈会丧失。

(8)、道家从自然秩序中维系人间秩序,视自然理解自然更能形成人和自然界的一体关系。对于当代社会普遍重视的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自然是积极的思想资源。

(9)、《道德经》上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0)、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11)、正像整个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恒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东亚的黄河流域,哲学的最早发源地也是在古代的东方。埃及、巴比伦,特别是印度、中国是闪烁着人类最早哲学智慧之光的国家。

(12)、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13)、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

(14)、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

(15)、“道法自然”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身本然的发展趋势。道家思想深刻反映了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

(16)、于是,有用多了,无用少了;抱怨多了,快乐少了;应对多了,从容少了;日子也过得焦虑、无趣。

(17)、马良文力图在严谨推论和形式范畴之外揭示中国精神传统的实质,他的作品被发表和翻译是重要的现象。道教、佛教和新儒学传统中人的精神发展问题引起了马良文的兴趣。在他看来,“正是东方,首先是中国的精神传统符合智慧的主要特征:追求非双重性,不区分‘纯粹’的豁达、非客观意识以及最终同习俗和共识融合在一起的‘常理’”。在文学艺术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主义、佛教与新儒学相互影响的主题在《“道”的黄昏》一书中得到了深入发展。

(18)、第它与自然生态关系密切,道家、道教主张道法自然、物我合人类与自然保持和谐,保护生态环境。

(19)、嗜欲深者天机浅。一个人如果深陷欲海、贪婪无度,就会失去性命中的灵性、悟性与智慧,错过人生中许多好的机缘与福报。

(20)、陆九渊有言:“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面对现代化所引发的近代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作为西方哲学史上哥白尼式革命的始作俑者,康德说:“有两种事物,征服了整个精神的历史,我们愈是思索,就愈难以抑制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灵的法则”,表达了与中国传统天人相参思维同样的精义。因此,我们要善于将古今中西的经验加以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为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提出极高明而道中庸,极广大而尽精微的创新思维。

5、道家思想有怎样的现代价值

(1)、庄子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告诉我们,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不为世俗所累。“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2)、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3)、1990年代,费奥克蒂斯托夫专注于中国哲学的方法论认知。他强调说,将中国思想家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尝试使其不可能进入欧洲和西方的哲学范畴。“如果中国哲学史上没有提出与欧洲文化范畴相同的‘物质’和‘意识’概念,那么使用欧洲人理解的术语将中国哲学家区分为‘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的尝试就并不令人信服……谈论中国哲学史上存在纯粹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战’是不正确的,因为不存在这些概念,不存在这些欧洲哲学的表达概念。”在费奥克蒂斯托夫看来,中国哲学传统的主要问题是认识世界的界限。“中国哲学家最忧虑的是对宇宙也包括人类本原的探求,中国哲学的主题不是人的理性与现实的关系,而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位置。”结论便是,中国哲学借助西方哲学进行的“现代化”尝试会损害中国思想,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或许只有基于本国传统才能够成功。

(4)、在中西融通、中国学术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传统重要一翼的道家思想老树生花,焕发了通向现代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现代重要的美学家都不约而同地通过对道家艺术精神、文艺思想的阐释来为其美学理论找寻据点。道家思想不仅为中国现代美学建设提供了极丰富的传统资源,还是中西比较视野下接受、引介西方美学理论的“前在视野”、传译中介,以及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包含台港及海外华人在内的中国现代最有影响力的六大美学家是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徐复观、叶维廉、李泽厚,大多数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其中差不多有一半可被归入现代新道家行列。他们的美学建构,实现了道家艺术精神与西方现代美学的汇通。

(5)、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

(6)、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所以它对别的学说能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能够在共存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就能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当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产生之时,与它同时并立的还有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墨子所代表的墨家思想等等。正是由于虚心向道家、墨家等学说学习,认真从中吸取思想营养,儒家思想才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首屈一指的“显学”。当它传播到东亚其他地区时,又能与当地的思想文化相融合,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当佛学传入中国后,儒学不仅与之共存,而且将其引为自己的借鉴取长对象。这些都体现了儒学开放包容的特性,以及由此具备的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

(7)、曲愈高,和者愈寡;智愈高,知者愈稀。且衣愈白,污染愈易;言愈高,误解愈多。道家经典,或语精省而境高远,或言简浅而意深隐:若拘泥于字面,则难悟其精华。——特别是其中的“无”,往往不是空空如也,而是介于有无之间。

(8)、道家思想给古代和现代人们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它具有的强烈批判意识。这种印象来自于道家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对现实社会与价值的批判。

道家思想现代化的时代价值有哪些方面88句精选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