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的情感
1、送别诗的情感表达方式
(1)、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2)、当李白走时,汪伦借口没有陪同上船,李白不知,当船要开时仍不见汪伦,心中不免有点伤感,如此盛情相约,见过以后,自己了却了心愿,就不再把客人放在心上。
(3)、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诗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首联极静整壮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因首联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三联化用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胜过原诗,遂成千古名句。尾联紧接三联,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古代送别诗大多表现“黯然销魂”的情感,而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境界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是送别诗中的代表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5)、参考:“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肃杀的氛围;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离别之苦(离愁别绪;离别悲愁;因离别而黯然神伤)。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6)、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7)、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别友人,或被友人送别,或与家人恋人分别等。主要内容是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折柳相赠等。
(8)、参考:离愁。“一别心知两地秋”一句语带双关,含一个愁字。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日晚”“寒鸦飞尽水悠悠”所组成的环境给人凄凉孤独之感,从而渲染了作者的浓浓离愁和悠悠情思。
(9)、这两首诗是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10)、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正如江淹《别赋》所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11)、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12)、这首诗用哪些意象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结合末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13)、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14)、所以离愁别绪也成为诗人笔下一个永恒的话题。面对友人分别,有的诗人故作坚强,如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的诗人豁达豪兴,如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有的诗人互相勉励,未来可期,如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5)、李白听后,欣然前往。结果十里桃花变成了十里外的桃花渡口,万家酒楼实际是万氏开的酒楼。李白被汪伦盛情所感动,临别之时,写诗相赠,留下了千古名篇。
(16)、小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渭城曲唐/王维
(17)、(参考)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一词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漂泊无定的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紧紧跟随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像明月一样出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18)、(注)⑴京师:北宋都城汴梁。⑵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9)、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20)、第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2、送别诗的情感和手法
(1)、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2)、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是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伤离别的氛围。
(3)、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5)、尾联“龙泉剑流落丰城”也是一个典故,龙泉剑流落丰城,后被人找到,诗人借此典故表达了对朋友遭遇的同情惋惜(像宝剑流落一般),也暗予了对朋友的宽慰(宝剑终被人找到)。
(6)、译文: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7)、首联“卧病”道明诗人的身体状况,无法亲自送别。
(8)、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别刘谞》)
(9)、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10)、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11)、参考: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12)、这首词中,既有为友人送别的不舍、担忧,也有对自己际遇的感慨,还包含了对友人的劝勉。
(13)、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甲申年七月西站送客现代/殊同
(14)、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别离的忧伤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非常协调。
(15)、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16)、首联中的“嗟”字表达了多重情感:自己不能相送的愧疚与无奈;依依惜别之情;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惋惜;对朋友的宽慰。
(17)、参考:“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肃杀的氛围;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离别之苦(离愁别绪;离别悲愁;因离别而黯然神伤)。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18)、首联中的“嗟”字表达了多重情感:自己不能相送的愧疚与无奈;依依惜别之情;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惋惜;对朋友的宽慰。
(19)、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20)、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送别诗的情感有哪些
(1)、颈联“追孙楚”“吊屈平”,出现两个人名,这两个人物与杜审言有着相同的遭遇,富有才气,而仕途坎坷,诗人用典暗讽了朋友的遭遇,统治者不识人才。
(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4)、问: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当然,也有借离别之际,写诗表达自己的心志。如上面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表明“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也曾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6)、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无边堤柳唱离情,杨花漫漫搅天青。江水如练人千里,忍泪折枝送君行。愿天下所有宴席都有再相聚的那一天。
(8)、首联和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9)、注: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孙楚,西晋文学家,少负才气,仕途坎坷。
(10)、长亭饯别,芳草惜别,折柳赠别,歌行远别,吟诗话别,饮酒泣别,日暮伤别等
(11)、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12)、在分别的路口,你是潇洒的挥挥手,转过身让眼泪流在身后?还是一直默默注视着远去的背影,直到消失在视野尽头?
(13)、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14)、问: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5)、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6)、参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以是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
(17)、既然离别已成必然,与其哭哭啼啼,不如放宽心、好好祝愿。这里内容丰富一些:
(18)、当然,也有借离别之际,写诗表达自己的心志。如上面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表明“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也曾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4、送别诗的情感概括
(1)、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2)、李白正在猜疑,忽然,传来当地流传的民歌,河的两岸站满了送行的村民,一边用脚踏着节奏,一边高唱送别的小调。这样的场景是李白所料不及的,心情激动万分,非常感念汪伦为他如此兴师动众,费尽心机,
(3)、这首小诗很简短,只有20个字,意思也很简单。类似于白话文,这符合白居易一贯的诗文风格。诗人送别友人,具体送别的人是谁,没有说,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诗歌后面的内容可以知道这一定是一位很重要的朋友。
(4)、(参考)最后两句,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5)、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6)、第一首诗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7)、译文: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8)、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9)、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10)、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去边疆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古曲。现代歌手童丽有一张同名音乐专辑《渭城曲》,收录了13首现代歌曲,以古典曲风演绎了诗歌中所描绘的惜别之情。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1)、最后,诗人劝慰友人安心离去,不要再回头了。此句乍一看似乎平淡无奇,然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并不是真要友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12)、在分别的路口,你是潇洒的挥挥手,转过身让眼泪流在身后?还是一直默默注视着远去的背影,直到消失在视野尽头?
(1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4)、(参考)最后两句,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15)、(3)“不堪离别”“儿女泪”“须相忆”又深情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细腻而真实的感受,对朋友浓浓的牵挂关切之意表达了词人“和缓”的温情。(2分)
(16)、颔联写“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看似是用拟人手法写景,写河桥的无情和江树的有意,实则在表达自己不能相送的愧疚与无奈,以及依依惜别之情。
(17)、读诗三看,一看叙事,弄清离别之因;二看绘景,感受画面和氛围;三注意表达技巧。具体欣赏一首诗时,要养成一句一句读,以及“靠词”读的习惯。
(18)、第三步: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环境描写)与感情的关系。
(19)、参考:暮春,飞花。思念故乡之情(意对即可)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20)、问: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送别诗的情感总结
(1)、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2)、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3)、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4)、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5)、离别的意象有“橘柚”“江风”“雨”“清猿”,由“橘柚”可以看出送别的季节是秋季。
(6)、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7)、“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这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本意是南面的水边,这里是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于是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愁别绪。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落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
(8)、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9)、无边堤柳唱离情,杨花漫漫搅天青。江水如练人千里,忍泪折枝送君行。愿天下所有宴席都有再相聚的那一天。
(10)、参考:在美好的季节里,朋友将要去一座繁华的城市,和朋友愉快地分手,依依惜别中略含对朋友的向往。
(11)、(参考)刘长卿《别严士元》第三联:“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
(1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3)、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首白居易的小诗,这首送别友人的五言绝句,才是千百年来人们在送别时最真实的写照。千般滋味尽在不言中。
(14)、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践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15)、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16)、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去边疆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古曲。现代歌手童丽有一张同名音乐专辑《渭城曲》,收录了13首现代歌曲,以古典曲风演绎了诗歌中所描绘的惜别之情。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7)、读诗三看,一看叙事,弄清离别之因;二看绘景,感受画面和氛围;三注意表达技巧。具体欣赏一首诗时,要养成一句一句读,以及“靠词”读的习惯。
(18)、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9)、“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20)、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1)、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2)、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首联和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4)、(注)⑴董大:名不详。或以为指董庭兰,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故称“董大”。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⑶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5)、——虽然已经看不见你,也舍不得收回看你离开的视线。
(6)、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诗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首联极静整壮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因首联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三联化用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胜过原诗,遂成千古名句。尾联紧接三联,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古代送别诗大多表现“黯然销魂”的情感,而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境界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是送别诗中的代表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人类曾有过无数的送别,在唐诗中送别诗也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能够引起后世读者共鸣的送别诗,一定是抓住了送别中感人的细节,或许是故作坚强的微笑,看似洒脱的转身;也或者是依依惜别的眼神,亲切又悲凉的嘱托,慢慢消失在街头转角处的熟悉的背影……
(8)、(1)该评论“虎啸龙吟”中有“和缓”,意思是指词人豪放大气的词风中有温婉细腻的情感抒发。(2分)
(9)、客中送客更南游,一站华光入夜浮。说好不为儿女态,我回头见你回头。
(10)、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11)、考点精析(来源:学#科#网Z#X#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