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百科103句精选

歌德简介个人资料

1、歌德的个人简介

(1)、每一个德语学员都知道,德语中,对于人的称呼,分为Sie(您)和Du(你)。就是那么简单的一个称呼问题,却在我们的德语课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令我吃惊的是,在荷兰,小孩子称呼自己的父母“您”。而在阿根廷,员工可以称呼老板“你”。事实上,在这两周的课程中,每一天的话题讨论,都会让我有新的发现,这也是在国内歌德学院课堂上体验不到的乐趣。学员来不同的国家,所以同一件事,在不同国家,做法不一样。另一个慕尼黑歌德学院特有的乐趣就是,学习德语和做城市游览攻略两不误。课堂上老师提到的景点,下了课就能去参观,活学活用。

(2)、   SturmundDrang(1770-1780)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青年运动,是启蒙运动(Aufklärung)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狂飙突进”这一名称源自克林格尔(FriedrichMaximilianKlinger,1753-1831)于1776年出版的同名剧作。

(3)、正如本论文所展现的,在其神学思想发展道路上,巴特曾多次饶有兴趣、且颇有强度地关注过歌德,对歌德的态度也相应地有过多次转变。1906-1907年冬季学期,著名教会史家哈纳克(AdolfHarnack)将巴特引入歌德的思想世界,但巴特当时对歌德的兴趣还停留于博雅阅读的阶段。1909-1911年,巴特逐渐收集四十卷本《歌德作品全集》,并加以深入研读。在1910年关于基督教信仰和历史的同名论文中,巴特将歌德理解为相对于耶稣的、在基督教以外的对应者、上帝在人类历史中的启示典范;通过歌德、及其作品,上帝也对人说话,并且对人发生作用。在其神学发展的转折时期(1914-1918年),巴特找到布鲁姆哈特(ChristophBlumhardt)这样的“先知”;尽管如此,歌德仍是其神学思考的一位重要陪伴者。借着歌德思想的帮助,巴特明确了对战争的神学态度、及其神学的新取向。在1918年的《罗马书注释》第一版中,巴特为歌德矗立了一座纪念碑,他将歌德的诗文当作先知性的表述,对其征引的次数仅次于路德和加尔文;尤其是他在正式前言中对歌德的征引,堪称全本注释的解释学前提和纲要。在1919年的著名演讲《社会中的基督徒》中,巴特从上帝国的三一角度(创造的自然王国、救赎的恩典王国、完全的荣耀王国)出发,阐述基督徒在社会中的“祭司般的运动”,从中表现出对歌德、及其人文主义的一种辩证态度。与以往的尊敬态度不同,巴特在此展现出一种比歌德更为高明的姿态。在1921年写就的《罗马书注释》第二版中,对巴特而言,歌德成为顺带提及的“任意一位作家”。自此直到1932年,巴特甚少关注歌德。1932年,巴特神学发生转向,进入“基督论的专注”,由此赢得一种对歌德的“新关系”,开始偶尔关注歌德的作品。此外,由于对莫扎特的兴趣,也由于其自身的黄昏恋,晚年巴特再次开始阅读歌德。

(4)、卡尔∙巴特是瑞士著名基督教思想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的教父”,曾被天主教教宗庇护十二世(PopePiusXII)称赞为托马斯•阿奎那以来最为重要的基督教神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则是德意志精神史上最为著名和最具影响的“思想家和诗人”之一。关于歌德,巴特并未为后世留下专门的文字作品。不过,巴特终其一生都对歌德保持关注。这一点可从巴特对歌德的大量间接征引和直接提及中得到证明。对巴特和歌德之间的这种紧密关系,无论日尔曼研究,还是基督教神学研究,迄今为止均未给予足够重视,并且缺乏对两者关系的专门研究著作。本论文填补了巴特研究的这项空白,首次开始寻找散布在巴特全部神学思想作品中的歌德踪迹。这不仅涉及巴特的学术作品,也包括他的书信、回忆录、讲道和一些教会性的小文章(其中有不少尚未出版的档案馆资料)。以此为基础,本书一方面从历史-生成的(historisch-genetisch)角度描述和分析巴特的歌德接受史(主要是1906-1921年),另一方面则从系统-神学的(systematisch-theologisch)角度加以阐述和论证。

(5)、    歌德对新兴的浪漫主义音乐抱着反感,这与他对待当时整个文艺领域兴起的浪漫主义潮流采取反对态度是分不开的。他不仅不爱听舒柏特、韦柏、柏辽兹等人的音乐,而且对年轻一代的浪漫主义作家:克莱斯特、荷德林、阿尼姆、诺瓦利斯等的创作也没有好评。他从根本上否定当时出现的德国浪漫主义文艺的价值,他认为浪漫主义文艺是一种病态的艺术。

(6)、    我们认为,就贝多芬在维也纳古典乐派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有创新而言,说他是个“新技术家”,这未尝不可以。在贝多芬的手中,以交响乐为主要内容的维也纳乐派的器乐创作,有了很多的创新和很大的发展。其次,贝多芬突破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框框,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开辟了道路,在这意义上,歌德隐约地感到两者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因而把它们相提并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歌德简单地把贝多芬的音乐与浪漫主义艺术等同起来,并对两者抱着同样反感的态度,那未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了。 

(7)、·《恋人的情绪》(恋爱剧),1768年创作,1806年复印

(8)、   小说以维特写给他的朋友的一封又一封的书信组成,描写了一位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青年如何在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的现实之间苦苦挣扎,最后在理想和爱情的双重破灭下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小说主人公维特来自市民阶层,一次舞会上他结识了绿蒂,产生了爱意,但是绿蒂已经与他人订婚,维特内心非常苦闷。而在上层社会中,维特的聪明和才华不仅得不到赏识,还饱受冷眼和奚落,为此维特辞去了职务来到绿蒂的住地。此时绿蒂已经结婚,而维特对她的爱意仍没有消失,这就加剧了维特的绝望和痛苦。在爱情的苦恼和社会的苦闷双重打击下,维特最终走上了举枪自杀的道路。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10)、《讲话:对于维兰特(Wieland)兄弟般的纪念》 (共济会悼词), 1830年2月8日歌德致悼词

(11)、------点击观看当期名作介绍视频------

(12)、听说读写四个板块各100分,60分及格。60以下需要单科补考。

(13)、读书会简介:设置各类音乐史问题,通过分享相关资料带动交流,用音乐理解西方文明,让即便是不识谱的普通乐迷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西方音乐发展过程。我们会通过布置阅读思考题带动阅读:示例如下:请阅读:朗多米尔《西方音乐史》第11-13章,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为何交响曲诞生于德国?古典奏鸣曲是如何确立的?并简述其特征。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分别诞生于哪年,哪年逝世?哪位英国国王问海顿,你写了这么多作品,海顿回答说:是很多,但大都是垃圾。海顿有哪两部声乐作品?莫扎特周游欧洲列国的时候,在哪个城市差点夭折?莫扎特哪部作品被约瑟夫二世评价说:这不是我们能接受的作品,音符忒多了。贝多芬同时代人说贝多芬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哪位戏剧人物?贝多芬哪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标题是:理智与情感的对话?贝多芬临终之前,还计划创作哪些作品?

(14)、  “我希望,你们不仅学习了一门语言,也同时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大脑。”这是德语老师SuseKarl在最后一天的德语课对我们的寄语。   在授课形式上,慕尼黑歌德学院与上海锦创歌德德语培训并无太大差异。但是慕尼黑歌德学院的德语教材和上海的不一样。我所在的B2班级用的教材是FokusDeutsch。我接触到了很多德国的热点话题。如,Datenschutz(数据保护),Totalitarismus(极权主义),Zuwander(移民问题)等,这德国社会特有的话题,加深了我对德国的了解。

(15)、文章类型也丰富多样,例如博客文章、广告、信息短信等。共30个题,正确18个及格。

(16)、你是否觉得自己能力很强,但领导总不放心将重要的事情交给你?你是否觉得自己一直认真做事,但总与成功失之交臂?

(17)、《我的生平 诗与真》(自传作品,4卷本),1811年至1833年

(18)、《当回报最亲爱者的时候》 (为保守秘密而作的共济会的诗歌),1816年

(19)、歌德在魏玛市的最初十年,歌德埋头事务,很少创作。到意大利后,他陆续完成了早已开始的一些作品,写出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写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节。

(20)、   后来,到了18世纪90年代,歌德与席勒都完全脱离了狂飙突进文学运动,走向古典,这样他们就与原来同他们一起参加狂飙突进文学运动的作家产生了距离,甚至与他们产生了矛盾。

2、歌德百科

(1)、歌德把这部中国传奇同法国诗人贝朗瑞的诗歌进行了对比。爱克曼问他:“这部中国传奇在中国算不算最好的作品呢?”歌德说:“绝对不是,中国人有成千上万这类作品,而且在我们的远祖还生活在野森林的时代就有这类作品了。”

(2)、 在法律思想上,但丁强调:教皇并非上帝在人世的全权代表,由上帝执掌天国和尘世的大权是不能授予教皇和教会的,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两把刀”并不掌握在教会手中。

(3)、(2)vonGoethe,J.W.(2013).浮士德(译文名著精选)(ChineseEdition)(ChunqiQian,Trans.;1sted.).上海译文出版社.

(4)、除了1750年12月7日出生的妹妹科尼丽亚·弗里德里柯·克里斯蒂娜之外,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很早夭折了。1758年,歌德染上了天花。

(5)、《克塞尼恩》(《赠辞》)(诗歌,和席勒合作完成),1796年

(6)、    年长二十一岁的歌德到一八○七年才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的音乐,那时候贝多芬的创作早已跨入以《英雄》(一八○三)、《热情》(一八○四/○五)等乐曲为标志的成熟阶段而闻名全欧。特普利茨会面后,歌德在给妻子的信里说,贝多芬“聚精会神,强劲有力,感情深沉”。在给老友策尔特的信里,还以识人的眼力提到贝多芬愤世嫉俗、奔放不羁、脾气古怪的性格,并对此作了极为中肯的分析。歌德的确对贝多芬和他的音乐采取了沉默态度,但沉默不能象有人理解的那样,认为歌德把贝多芬的音乐“逐出了他的客厅”。罗曼·罗兰收集的材料说明,歌德对贝多芬的音乐并没有果取排斥态度。不仅在歌德的客厅里可以听到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他的音乐当时还在歌德指导下的魏玛宫廷剧院里演出。

(7)、此外,本论文试图指出,与以往所理解的榜样基督论(Vorbildschristologie)不同,早期巴特所持有的基督论是一种“人格基督论”(Persönlichkeitschristologie)。在结尾部分,本书展望了同比概念(Gleichnisbegriff)对理解巴特神学(尤其是其形而上学、认识论和解释学)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

(8)、    ②见贝多芬致爱杜尔第伯爵夫人的信。

(9)、   不少人认为《维特》是一部爱情小说,这其实是对《维特》的一种误读。因为小说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少年的爱情故事,但是其本质体现的是对社会的反抗,这是对歌德所生活的时代最真实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10)、    贝多芬在童年时代便是歌德的爱好者,在他心中,歌德很早取代了当时德国有口皆碑的大诗人克洛卜施托克①的地位。他说,“克洛卜施托克常常想到死,这迟早要来的!……至于歌德他活着,而且我们大家得和他一起活下去。所以他那么宜于谱成音乐。”这反映了贝多芬对歌德深刻的理解,也反映了这位音乐大师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艺术观。贝多芬还看出歌德创造的高度艺术性;他说,在歌德的诗篇中,语言“组成一个高尚的秩序,仿佛一座由心灵的手造成的宫殿一样,它本身已经具有和谐的秘窍了”。他为这种高度的艺术性所吸引,为歌德的诗篇去谱写音乐;谱写出来的歌曲,其音乐和诗的有机结合,达到了象“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罗曼·罗兰语)。就在两人会面那年的年初,贝多芬为歌德的悲剧《埃格蒙特》谱写了舞台配乐,并让人把他的总谱献到剧作者手中。有些文学史家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贝多芬的配乐拯救了歌德的原作,因为这个剧本自一七九一年魏玛首演以后,一直按照被席勒修改得面目全非的本子上演,只是由于人们要求同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剧作才得以恢复原貌上演。贝多芬的配乐是根据歌德的原作写的。

(11)、如何有效提高歌德B2考试阅读、听力的正确率

(12)、构思、文案、PPT /何欣妍练丰仪(广外西语学院)

(13)、    他同样听不惯的贝多芬并不属于浪漫派,音乐史家一般认为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之但歌德也把他看作“新技术家”,并把他的音乐与浪漫派艺术相提并论,对它产生同样的反感。这便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14)、《悼词起首》 对已故共济会里德尔(Ridel)分会长的悼词,1821年

(15)、 但丁的作品中包含伦理思想、法律思想和政治思想:

(16)、歌德所倡导的古典主义,实质上便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问题是歌德后期理论思考的焦点。在西方现实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歌德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称得上是一座里程碑,曾给予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直接而有力的推动。

(17)、《潘多拉》(为节日创作的戏剧),作于1807年/1808年,1817年复印

(18)、莱比锡市最著名的和拥有第二长历史的饭店:奥厄巴克斯·凯勒饭店和这里的浮士德的故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奥厄巴克斯·凯勒成了他在戏剧《浮士德》的第一部中涉及的唯一的真正存在的地方。一次大咯血使得歌德不得不中断学业,于1768年8月28日返回法兰克福。

(19)、   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出生于法兰克福富裕的市民家庭,幼时接受良好的教育,1765年离开法兰克福,到莱比锡学习法学。1770年转到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翌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斯特拉斯堡期间,歌德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最重要的是赫尔德(JohannGottfriedHerder,1744-1803)。当时的歌德曾一度热衷于炼金术和神秘主义哲学,而赫尔德向歌德介绍了莎士比亚作品,荷马史诗等,使歌德耳目一新,接触到了一个新天地。

(20)、演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需要熟知的背景知识

3、歌德是哪里人?

(1)、本书是浙江50多位来自各个领域的领军企业家的人物访谈录,深入解读他们的商业之道、企业运营逻辑、领袖个性、领袖气质的锻造之路,以及他们对行业走向的研判等。

(2)、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3)、2012年10月15日,瞿旭彤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提交博士论文《“无穷无尽的歌德”:一项关于卡尔∙巴特之歌德接受的历史和系统研究1906-1921》(„GoetheundkeinEnde“:EinehistorischeundsystematischeUntersuchungzurGoethe-RezeptionKarlBarths1906-1921),全文共243页,两位评审人分别是MichaelWelker教授和MichaelPlathow教授。论文成绩和口试成绩均为最高成绩summacumlaude。

(4)、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我们很可能穷尽一生,最终发现自己才刚刚能够望到浮士德的起点。

(5)、1765年9月30日他离开法兰克福,到莱比锡学习法学。

(6)、   一种不是出于软弱、而是出于强大而宽容的人,因为他懂得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利用令平凡的天性走向毁灭的东西;

(7)、本书资料详尽,战例丰富,全面介绍了旧日军航空母舰的建造、服役至覆灭的过程。

(8)、还撰写了不少思想深邃、风格独特并富含文学美质的文艺评论和其它论著,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富、巨大、光辉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海涅兼擅诗歌、散文和游记的创作,但是无论个人的性情和气质,还是创作的成就和影响,都仍然让我们首先尊他为一位出色的抒情诗人和伟大的时代歌手。

(9)、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们正式建立友谊之前,这两位德国文坛巨人曾长期老死不相往来,彼此都对对方心存芥蒂,甚至怀有敌意。

(10)、    歌德懂得音乐,他知道贝多芬是一个有分量的音乐家,可是他对贝多芬和他的音乐确实并不喜欢。罗曼·罗兰在书里说,“歌德接受、承认、钦佩—如果你们愿意这么说—这伟大,但他不爱它”。

(11)、但丁所表现的迷惘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与普遍意义,因为它象征了中世纪末人们的伦理疑惑;他的《神曲》便表达了“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的主题,从而使这部文学作品同时也成了一部形象的伦理学专著。

(12)、后来一位作家叫薄伽丘将其命名为神圣的喜剧。《神曲》分为三段第一段叫“地狱”,第二段叫“炼狱”,第三段叫“天堂”留名后世。

(13)、迄今为止,该书已有5篇英德文书评问世。其中的最高评价来自瑞士巴特专家JehleFrank:“谁若对巴特感兴趣,必须阅读瞿”。德国巴特专家EberhardBusch也对此书赞誉有加,在《苏格兰神学期刊》发表书评称,此书是推进中西方基督教思想对话的先驱。

(14)、    (《歌德与贝多芬》,罗曼·罗兰著,梁宗岱译,人民音乐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月版,0.70元)

(15)、《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剧本),1773年

(16)、他并不企图在作品中“体现某种抽象的东西”,而只是把自己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的、生动的、可喜爱的、丰富多彩的”“印象”,“用艺术方式”进行加工,通过“生动的描绘”提供给人们。歌德在这里虽然没有指明“印象”的来源,但联系整段话的内容,不难理解,所谓“印象”,不是别的,而正是客观外界的现实生活在作家主观意识中的反映,而作家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生活的一种“观照”。因为他认为这才是文艺创作的真正的基础和根据。

(17)、-DieLeidendesjungenWerthers-

(18)、中国人民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德语专主要教授BB2及歌德证书备考课程,了解考试特征和考试要求,在研究考试相关知识和信息的同时,总结出系统的考试解题思路和技巧。

(19)、《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原迈斯特”,小说),《歌德文集》 《歌德文集》

(20)、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歌德是一位用发展观点对待事物、具有历史感的思想家。他认为,了解一件艺术作品时“非看见它那精神与形体进化链条上所占有的位置不可。”(罗曼·罗兰)按理说,用这种观点对待音乐应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上的创新才对,但歌德却不然。前面分析了他不理解贝多芬音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与贝多芬音乐传达的思想情感存在距离和不合拍的地方,但从罗曼·罗兰举的一些例子来看,他不接受的直接原因首先还是从感觉上来的,即他的耳朵不习惯贝多芬巨大的创新,不习惯听贝多芬开辟出来的新音乐。听音乐是要用理智的,用理智听音乐才能听得深。但无论如何音乐首先是一种感觉的艺术,人们是通过听觉来欣赏音乐的;而音乐欣赏常常是不自觉地以过去听音乐过程中形成起来的音乐感为依据进行的。这种通过多次反复在听觉上形成的音乐感是不能以理智或意志一下加以改变的,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歌德要求自己从理智出发、不抱成见地对待新音乐;但听音乐,理智与音乐感相较,后者占了上风,听惯了巴赫、莫扎特的耳朵怎么也接受不了贝多芬。

4、歌德简介及代表作品

(1)、《神,英雄和维兰特(Wieland)》(笑剧),1774年

(2)、   从1794年一直到1805年席勒逝世,歌德与席勒之间长达十年的友谊和合作,不仅在德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就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极为罕见,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在任何意义上都堪称典范。

(3)、    1775年,歌德去魏玛宫廷任职,这标志着歌德脱离了狂飙突进运动,也标志着歌德青年时代结束了。

(4)、《意大利游记》,1816年/1817年

(5)、关于艺术家与时代的关系,歌德指出每个人,包括最伟大的天才在内,既因他所处时代的短处而受损,也会因所处时代的长处而受益。艺术家的思想受制于所处的时代,他所做的一切都在时代允许的范围内。

(6)、    诚然,贝多芬看不惯歌德在贵族面前卑躬屈膝的表现,他对歌德当面进行了批评;但是,这件事未曾影响他对歌德的崇敬。人们在他晚年全聋时用的谈话册中发现,他不许别人用轻蔑的口吻谈论歌德;一八二二年他对人表示:为了歌德,他情愿“牺牲十次性命”。

(7)、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德通晓多种语言,熟悉欧洲国家各历史时代的文学作品和形式,他翻译、戏仿或用这些作品的风格写作。《浮士德》简直是欧洲文学传统的汇集。

(8)、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引导时代的潮流,而不应尾随时代的潮流、追随时潮,不能也不会附和读者或观众的要求,其使命是通过作品使读者或观众提高到他们已达到的思想水平。

(9)、(4)范大灿:德国文学史(修订版)第二卷(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2019),商务印书馆

(10)、第一个部分是个人陈述+Q&A环节,主要形式是每个考生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的观点展示时长每人大约4min。

(11)、歌德受到父亲和家庭教师的教育,也学习骑术和击剑。

(12)、慕尼黑歌德学院的学生宿舍位于闹中取静的S-BahnLaim站附近。宿舍距离学校7站S-Bahn的距离虽然通勤距离不短,但好在从校门口的Rosenheimerplatz站至宿舍的Laim站,这条线路上,有很多条S-Bahn并轨,所以只要方向不错,坐上任何一条S-Bahn都能到学校。

(13)、(3)余匡复:德国文学史(上卷)GeschichtederdeutschenLiteraturBand1(204),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4)、第二部分是书信或邮件写作,100字以上,分值40分。

(15)、    事实是贝多芬一生崇敬歌德,在歌德眼中贝多芬始终是一个有分量的音乐家。

(16)、    莫扎特时期,欧洲处在绝对君权统治时期,那时的音乐家靠贵族赡养,在贵族宫廷气息下生活并从事创作,敏感的音乐家在这时代也受到反教会迷信、反封建等级为内容的先进的启蒙运动思想影响,透过音乐反映了新鲜的时代气息和市民阶级的淳朴自然的趣味。但无论如何,那时的音乐毕竟是适应着贵族娱乐需要而存在的,因此音乐作品大都是贵族们的耳朵喜欢听的一些小巧玲珑和赏心悦耳的乐曲。这种东西自然不能用音量震耳的大乐队来演奏。歌德十四岁起接触和欣赏的便是莫扎特时代的音乐。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欧洲处于法国大革命后的变革动荡的时代,社会的阶级关系在变化,生活条件在变化,艺术趣味当然也发生变化,这个时期的音乐也必然会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以迎合时代的需要;它的形式和表达方式必然由此而大大复杂起来。时代前进了,音乐发展了,而歌德的耳朵还停留在听巴赫,莫扎特音乐的阶段,当然受不了浪漫主义音乐巨大的音响。至于时时感应着时代脉搏、站在时代尖端的音乐天才贝多芬,“他发挥了音乐特有的性质,将这种已降为专供人们娱乐的艺术提高起来,赋以崇高的职责,他开阔了我们对这一艺术的理解:世界通过这种艺术对每一个有知觉的人得到的解说,能象通过深刻的哲学向思想严密的哲学家解说得一样清楚。”(瓦格纳) ,习惯于莫扎特音乐优雅悦耳的声音、对巴赫的那些象数学公式一样玲珑剔透的乐曲有着偏爱的歌德的耳朵,怎么能受得了充满矛盾斗争,有时是气壮山河、惊心动魄的贝多芬音乐的音响呢?

(17)、《光学论文》(论文,2卷本), 1791年/1792年

(18)、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

(19)、    歌德在文艺创作中主张“限制”和“法则”,但他没有发现贝多芬恰恰是讲究“限制”和“法则”的音乐大师,正因为贝多芬的音乐有着严整的结构和完美的形式,人们才把他归入“维也纳古典乐派”之列。问题是:在贝多芬那里,“限制”和“法则”不是外加的或外在的;对他的音乐来说,结构本身是固有的,音乐具有的形式是内在的;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中从不墨守成规,他不断探索新路子,如他本人所说的“走新路”即新的表现方法;他的音乐的形式不断更新,从不停留在老地方。也许就因为这两点才使歌德看不出贝多芬正是在音乐领域中实现他美学理想的不可超越的代表的吧!

(20)、   1788年8月7日,席勒日后的妻子莎洛特和她的姐姐卡罗利内曾安排歌德与席勒会面,想为这两位大作家提供一个彼此接近的机会。但事与愿违,两人不仅没有彼此接近,反而增加了对对方的反感。

5、歌德生平介绍简介

(1)、扩展资料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2)、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更大范围来了解问题的背景。从材料中我们得知,歌德除了不喜欢听贝多芬以外,还不喜欢当时出现的其他一系列浪漫主义音乐家,如舒柏特、韦柏、柏辽兹、帕格尼尼等。一生用尽心思为歌德的诗谱曲不下八十首(有的歌原诗和音乐都成绝唱)的舒柏特没有得到歌德的理睬;歌德对全德欢迎的韦柏的歌剧评价不高,甚至认为韦柏的《奥伯龙》充满了“毫无意义的喧闹”;景仰歌德、后来写了著名清唱剧《浮士德罚入地狱》的柏辽兹也未引起诗人重视;歌德听了帕格尼尼神话般的小提琴演奏后,感到这种音乐对他格格不入。

(3)、所以,他劝告青年作家,“要牢牢抓住不断前进的生活不放,一有机会就要检查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明,我们现在是有生命力的;也只有这样,在日后的考察中,才能表明,我们曾经是有生命力的。”强调艺术家紧跟时代,不是任其随波逐流,而是强调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性。

(4)、   魔鬼命小鬼为他挖掘坟墓,浮士德听着掘墓的声响,竟以为是大堤即将筑成,脑海里一副国泰民安之景,不禁发出了“停一停吧,你真美丽!”的赞叹。随即颓然倒地。最后,经过天使们的拯救和超度,浮士德的灵魂最终并没有落入魔鬼之手。

(5)、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

(6)、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7)、幼儿期让孩子学习国学传承经典,传承美德,可以健全幼儿的人格,有助于启迪幼儿的智慧

(8)、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1月06日 04版

(9)、    ②见贝多芬致爱杜尔第伯爵夫人的信。

(10)、培养孩子动手能力,陶冶情操,是互动礼节,规范高雅的茶艺动作,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能影响孩子心性的形成

(11)、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

(12)、《施黛拉》,为恋人们写的戏剧,1776年

(13)、   狂飙突进运动因市民阶级崛起而产生。17世纪,市民阶级相当贫困;到了18世纪中叶,这一阶级逐渐富裕起来(新兴市民阶级指的是贵族与农民、手工业者之间的社会阶层,相当于现在的中产阶级)。他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然而在政治上并没有前途,无法实现政治诉求和目标,只能诉诸文学和教育。因此,狂飙突进文学常揭露和批判腐朽堕落、专制集权的统治阶级,反对强调理性,重视人的自由。

(14)、所以,尽管但丁知道自己的观点会触怒罗马教皇,但还是勇敢地提出了政教分离的观点。但丁以《圣经》为依据,以经院哲学的方式,反驳了中世纪流行的支持教权至上的“日月说”和“双剑论”,可谓是“以子之矛,攻子之后”,别具匠心,逻辑严密。

(15)、    但是,贝多芬的音乐并没有传达这种不健康的情调。贝多芬的音乐中也有哀伤,但他的箴言是“通过痛苦达到欢乐,”②因此他的音乐渗透了乐观的战斗精神,听了使人受到鼓舞,使人充满勇气,热爱生活。但是,具有同样乐观积极思想的歌德竟看不出贝多芬是他的同道!罗曼·罗兰惋惜地说,贝多芬应是歌德“可以在他生命圈内照常情接受和同化的唯一的新的音乐天才。”他把这两位文艺巨匠不能互相接近和了解视为一场“误会”,这显然是一种天真的看法。其实,不了解对方的并不是贝多芬而是歌德,他们——一个是德国古典文学的代表,另一个是德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两人有着共通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但推究起来,歌德对世界、对时代是采取不介入的观照态度,古典时期的歌德从意大利回来,受温克尔曼对古代希腊、罗马艺术的美学观点“高贵的单纯,伟大的静穆”的影响,要求在艺术创作中保持平衡和宁静,便是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在艺术上的反映。但是贝多芬的出身、经历和歌德不一样,他青年时代处在离法国不远的波恩,就近受到法国大革命思想的熏陶,是一个具有雅各宾精神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他永远在战斗,每步都有冲突,额头向前,冲进敌阵去战斗”(罗曼·罗兰),这样歌德便把贝多芬看作“在井口上手舞足蹈的疯子”。保守的歌德理解不了激进的贝多芬。

(16)、   同时,为了保持文学的纯正性,歌德和席勒仍然坚持不为广大读者写作,只求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的作品在社会上几乎没有什么反响。但他们不仅没有因此就放弃他们的理想,反而更加坚定了实现他们理想的决心。

(17)、两人因经历相似,兴趣相近,合作研究语言学、搜集和整理民间童话与传说,故称“格林兄弟”。他们共同整理了销量仅次于《圣经》的”最畅销的德文作品“——《格林童话》。

(18)、    那么这位大诗人欣赏的又是谁的音乐呢?他欣赏的音乐家是:亨德尔、巴赫、格鲁克和莫扎特。亨德尔的清唱剧引起歌德极大兴趣,他曾对人表示,他需要活泼雄劲的亨德尔式的音乐来激动自己;歌德是巴赫的音乐不厌倦的欣赏者,他在信中说他听巴赫犹如在听“永恒的和谐自己对自己谈话”;格鲁克的创作使音乐为诗服务,而不是用音乐来进行浪漫主义的渲染,符合了歌德的音乐理想;而莫扎特是歌德音乐世界的主宰,歌德认为《浮士德》谱曲的音乐性格,可在莫扎特的《唐璜》中找到。歌德欣赏的音乐是莫扎特逝世(一七九一年)以前的欧洲音乐;这时期的欧洲音乐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以巴赫、亨德尔为代表,音乐史家称之为“巴罗克音乐”,在五十年代以后则是以格鲁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所谓“古典派音乐”;歌德不欣赏的音乐实际上是十九世纪一开始正在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舒柏特、韦柏、柏辽兹、帕格尼尼则是这新兴浪漫主义的先驱人物。罗曼·罗兰在书中提到,歌德把他听不惯的、突破了传统的浪漫派音乐家统称为“新技术家”(neueTechniker)。

(19)、    第歌德嫌当时的音乐音响太大。歌德听门德尔松在钢琴上演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就受不了它巨大的音响。罗曼·罗兰想象,如果这交响曲由整个乐队演奏起来,歌德会捂着耳朵逃走。这里的问题不简单是歌德的耳朵仅仅在生理上受不了新兴的浪漫派作曲家乐曲的巨大音响问题;这里牵涉到的是歌德音乐欣赏的趣味问题。罗曼·罗兰指出一个有趣但也富有含义的事实:歌德十四岁在法兰克福听七岁神童莫扎特的演奏(一七六三),八十一岁在魏玛家中将十二岁的克拉拉·维克(后来的舒曼夫人)抱上凳子,听这位女神童的演奏,在这两次钢琴演奏中间隔了六十七年的时间,然而音乐在这六十七年中经历了多少变迁啊!

(20)、    罗曼·罗兰说:“有什么希奇呢?他在一八三○年仍是那个许多年以前曾经在年青时候听过那七岁的莫扎特弹奏的人,他来自黄金时代的遥远处。他那器官感受并不能和他的智力演进得一样快。”这些话把问题所在讲得透澈,但同时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歌德的耳朵听不惯体现当时时代精神的音乐,但他明澈的思想不仅把握了时代的本质,而且还高瞻远瞩看清了历史发展的趋向。从这样的事实中,是否可以得出看法:那感受音乐的器官比进行思维的器官要保守些,从此也显露了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呢?

(1)、图为画家Grazioli,E的作品《GoetheundSchillerinJena》

(2)、席间,歌德说:“在没有见到你的这几天里,我读了许多东西,特别是一部中国传奇,现在还在读它。我觉得它很值得注意。”当爱克曼对遥远的东方表示出惊奇后,歌德告诉他,“并不像人们所猜想的那样奇怪。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因此和我写的《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英国理查生写的小说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他们还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总是月白风清。月亮是经常谈到的,只是月亮不改变自然风景,它和太阳一样明亮。房屋内部和中国画一样整洁雅致。例如‘我听到美妙的姑娘们在笑,等我见到她们时,她们正躺在藤椅上’,这就是一个顶美妙的情景。藤椅令人想到极轻极雅。故事里穿插着无数的典故,援用起来很像格言,例如说有一个姑娘脚步轻盈,站在一朵花上,花也没有损伤;又说有一个德才兼备的年轻人三十岁就荣幸地和皇帝谈话,又说有一对钟情的男女在长期相识中很贞洁自持,有一次他俩不得不同在一间房里过夜,就谈了一夜的话,谁也不惹谁。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3)、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清代 张维屏《张维屏诗文选》

歌德百科103句精选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