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血馒头114句精选

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1、狂人日记讽刺的句子

(1)、这里讽刺得很明显了,那些受封建主压迫的人不反抗,狂人反抗,他们反而还去帮封建主。

(2)、是否比果戈里的同名作品更忧愤深广我们暂且不论,这篇小说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自其之后,现代白话文小说兴起,文学渐渐进入新时代;就鲁迅个人而言,自此投心小说写作,《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以及后来的阿Q、祥林嫂、闰土、孔乙己、魏连殳等,都成为中国文学中的典型人物。

(3)、看看,常人们早已开窍了:用得着“吃人”么,淫之虐之,岂非更有趣?

(4)、●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

(5)、日期是日记体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日期最初的平均间隔是1~2日,然而中段从十月上旬忽然跳至“十一月六日”,中间的空白是高妙的留白,恍若一道沟壑,但深沟两岸的情感是连贯的,倘若作者勉强补之,则有蛇足之嫌。再者,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本来大多是第一人称的“不可靠叙事者”,一分对外部的描写,即是一分主观,一分主观伴随一分留白,所以最真实的情境需要读者绞尽脑汁自行还原——这也是这类形式的小说引人入胜之处所在。

(6)、现在常人决定“吃人”,区区一个狂人的呐喊,声音无异于石沉大海。

(7)、《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来信说好,大约是夜间飞禽都归巢睡觉,所以单见蝙蝠能干了。我自己知道实在不是作家,现在的乱嚷,是想闹出几个新的创作家来……

(8)、试看《钢琴教师》中如何描写一位控制欲极强的母亲:

(9)、时过百年,这篇小说已成经典,“吃人”一词更是成为百年来中国文学和思想界传播最广的词汇之但解读角度可谓五花八门,有些甚至不着边际。《狂人日记》是鲁迅对中国社会的剖析和思考,曾经被扭曲过,也被神化过,而时至今日,当鲁迅早已从神坛上走向人间,让位于人们的自主解读,且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一本百年前的小说去问当今的作家们,听听他们的理解。

(10)、此外,徐锡麟作为革命d人,被清廷杀于安庆抚院门前,心肝被挖,用于炒菜,时年35岁;鲁迅作品《药》也写过人血馒头治疗痨病。如果我们再继续查看历史,诸如“易子而食”、“蒸醢剖心”(“醢”意味把人剁成肉酱)等等事件也是比比皆是,可见“吃人”本身就含有生理上的“食人”之意。

(11)、阿丁,1972年生,小说家、画家。著有长篇小说《无尾狗》《我要在你坟前跳舞唱歌》,短篇小说集《厌作人间语》《寻欢者不知所终》《胎心、异物及其他》,随笔集《职业撒谎者的供述》等。

(12)、从创作方法上看,《狂人日记》主要采用的还是现实主义的方法。这表现在作品重视典型环境的描写、重视细节的真实性、重视人物性格的统一性等方面。读者在阅读时,如果把狂人的“错觉”加以矫正,就可以发现,无论是路人对他的态度,还是何先生对他的诊断,都是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生活现象。

(13)、这颇像当今的“去中心化”,用“去中心化”煽动技术革新。然而,去中心化之后呢?当然是形成了新的平台,新的“中心化”。所以,要警惕“去中心化”的宣言,以“去中心化”之名,行“新的中心化”之实。不管谁上台,最后都是“利益结盟”,利益结盟形成后,剩下的就是收割“韭菜”。无论是股市、房市还是区块链、虚拟币。

(14)、首先,这句话让读者很确切地明白了,这个人确实与我们不在同一个世界,已经精神失常了;第它为我们解答了之前的疑问。这句话看出狂人已经开始蜕变,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吃人”社会了。那么为什么他30年初见月亮也就不言而喻了。月亮正代表了他的内心世界。今晚有很好的月光正意味着狂人内心是亮堂的,已经开始蜕变了。

(15)、整篇小说读完,给人一种扼腕叹息的感慨,鲁迅的小说真是对现实的批判到了极致。作品构思巧妙,语言直白简洁,故事内容发人深思,更重要的是小说的思想性很高,非常值得去看。狂人日记读后感9“吃人的人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即使我被吃了,可依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今天,我又品味着这令人深思的话语。

(16)、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17)、在文章中很多的句子的描写都刻画了一个敏感多疑的人物形象,并且呢,在文章中对狂人的心理描写更是细腻深刻,我们从对他的描述中其实就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对人们的压迫,以及传统道德对人们思想的压迫。在当时严重的孔孟思想的压迫下,人们对思想对行为的约束,让人们感觉到沉重,精神上就更是受到折磨。

(18)、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19)、查阅鲁迅致许寿裳信:“偶阅《通鉴》,乃悟中国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意思就是说鲁迅是偶然阅读《资治通鉴》记载的吃人史实,并且明白到中国尚是食人民族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因此,“吃人”的含义本就含有“食人”之意。

(20)、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2、《狂人日记》血馒头

(1)、胡赳赳,1979年生,作家,著有传媒专著《理想不死》,艺术评论集《空,欢喜》,杂文集《北京的腔调》《中国的倒影》,以及诗集《我不愿被祖国视为英雄》《玄的弦》等。

(2)、“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也”呢?狂人没有为了改革,为了“救救孩子”而坚持奋斗;他早就“痊愈”并且当官去了。

(3)、●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了,毁得太滥了。

(4)、实际上小说中还有非常现代主义的“抒情”内容,这是被固执的文学阐释所掩盖的。小说对于现代人际关系的描写,比如狂人与哥哥,与家人,与家庭外面的人际关系,其冷漠与残忍,让我想到同是起源性作品的《变形记》。我觉得从某种角度讲,这两篇小说的精神内核的属性大部分是重叠的。

(5)、由此可知,说《狂人日记》是钱玄同逼出来的也不为过。钱玄同还说,“《呐喊》中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和《风波》这几篇,一个月中我至少要读它一次”,足见其对鲁迅小说的欣赏。

(6)、由此可见,狂人的精神确实不正常,说他“疯”也没问题。

(7)、狂人又领悟了一个他们的巧妙。将他说成疯子吃了就相干无事,不用背上杀人的罪责了。而这段中的两伙人象征并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人,即麻木不仁的和装糊涂的;也代表了狂人之前的两个阶段,即无知者和知者。现在狂人蜕变成勇于批判者了,当然认为他们是错的,应该批判。这里为狂人下一次蜕变做了铺垫。

(8)、鲁迅借狂人之口对当时的人发出了最终拷问,即,究竟是要站在序中文言的“我”这边,仅仅把狂人当做一个疯子看待;还是站在白话的狂人这边,一次进行改革?

(9)、张楚,1974年生,作家,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樱桃记》《七根孔雀羽毛》《夜是怎样黑下来的》《野象小姐》等。

(10)、这般不着痕迹的功夫,比诸《药》后半段所谓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又是另一番风味。

(11)、“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虽然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众不同,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

(12)、(6)朱文久.《狂人日记》:从果戈理到鲁迅.20

(13)、既然满本都写着“吃人”,那么这个“吃人”就只能是象征意义上的“吃人”——对人的剥夺、压榨、伤害,而不是实指的“吃人”——对人的肉体的消灭。

(14)、我以为,除了上述两个含义外,这里的“吃人”应该还有第三层含义,即“自身吃人”,被封建礼教毒害下的中国人已经是痛苦不堪,却转而去吃更弱小者,充当了“吃人”的第三者!

(15)、第一层,是众所周知的对四千年中国历史的批判。在写满“仁义道德”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字缝里,鲁迅看见了“吃人”两个字。中国历史不过是一场接一场人肉的宴席,在其中人人“相斫”,“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这是最明显的第一个层次。

(16)、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出现了……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N·Gogol)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

(17)、狂人的蜕变过程在当今依然有映照。现在依然有麻木不仁的人;有装糊涂的人;有愤世嫉俗的人;有真正为世界努力,谋求改变的人;有心怀慈悲,胸怀宇宙的人。

(18)、也许经过努力,可以做到让孩子不“吃人”。但是,孩子总是要长大的啊。谁能保证他们永远天真无邪、干干净净呢?

(19)、小说的末尾那个“救救孩子”的呼声,是何等摄人心魄。对于孩子们的纯真,鲁迅流露出了那么沉重的凝虑,以为终于无法逃掉大人的阴影,也仍然无改于一生工作的目标“救救孩子”

(20)、这一点在这一段表现最明显——“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3、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主题

(1)、这节是讲,狂人已经意识到这是个吃人社会,他已开始反封建了,于是周围人自然想要迫害他。

(2)、作为作者,鲁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给许寿裳的信中,曾明确谈到创作因由:“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如这段文字明示的,小说中的“吃人”首先是真正的人吃人,是物理性的,而在精神层面的延伸阐释,不能任意附加。

(3)、在序里,“我”认为“狂人”患的大概是“迫害狂”之类的病。

(4)、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狂人日记读后感(精选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狂人日记读后感1这个寒假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让我震撼不已,里面的主人公来到他哥哥的家里,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欢吃人肉的。当他发现的时候,那个小镇上的人已经开始筹备怎样将他杀了。他的哥哥跟是残忍,在几年前就把他自己的亲生妹妹的肉吃掉了,并且夹在自家的菜里,让家人也吃了许多。

(5)、鲁迅痛恨时代的裹脚布,因此狂人的“自为”受时代局限,但让他流芳的却是作品中“自在”的对人性的呼唤。

(6)、文中,“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从来如此,便对么”“救救孩子”,这些话都是深刻、惊世骇俗的。

(7)、经过青年时期对鲁迅的排斥后,重读鲁迅的余华就说:“……读的第一篇小说就是我曾经谱写成歌曲的《狂人日记》,可是我完全忘记了里面的内容,小说开篇写到那个狂人感觉整个世界失常时,用了这样一句话:‘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我吓了一跳,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另外一些没有才华的作家也想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可是这些作家费力写下了几万字,他们笔下的人物仍然很正常。”

(8)、狂人想起医生的祖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讲人肉可以煎吃(应为唐代陈藏器之《本草拾遗》,当是狂人“记中错误”)。又想起大哥曾说过“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等话。

(9)、由于涉及到医学专业知识,外行对狂人所患病症也不好妄下论断。不过,我感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解释是有道理的。

(10)、《狂人日记》约4700字。细一数来,24处提到“吃人”,5处提到“吃我”。

(11)、“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既然黑漆漆便不是日;既然黑漆漆则也就没有月亮了,应注意)。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12)、看到了这“扭曲”的人,又安能不“恐”?妙就妙在鲁迅打破了文明式微时吃人肉的行为和抹杀人性两者的界限(联通两者的正是封建的愚孝“割股疗亲”,割下股肉,也割下了人性自为的决断力),从而构建了只有疯子不疯的荒诞。

(13)、可笑的是,“吃人”与“仁义道德”本就是两个毫无关联甚至互相矛盾的词语,却在封建统治者们的身上完美和谐的统一起来,似乎这本就是一体。否则,何以开创贞观盛世、爱民如子的唐太宗李世民为求得皇位,而杀兄逼父?“仁德”的汉王刘邦数次抛妻弃子、“分羹乃父”,诛灭功臣?翻开历史,我们分明看到统治者们用鲜血及累累白骨织就成了一件刺绣着满是“仁德”“爱民”字体的华衣,披在身上,还不忘向世人炫耀他衣服的美丽哩!

(14)、从这段话看来,即便“格式的特别”属于偷师果戈里,“表现的深切”这一亮点却并没有黯淡失色。作为白话文的大师,鲁迅的文字刁钻凝练,富有攫取人心的力量,这是外国作品不能提供的。

(15)、此外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提及并指出《狂人日记》产生的缘由:“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16)、但他的“疯”是不是“我”所认为的“迫害狂”呢?

(17)、名著导读24|《儒林外史》的讽刺,盛世的悲歌

(18)、但是,如果鲁迅只是看见了中国的历史问题,只是用局外人的观点指斥他人,而不是把自己带入,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血迹,那就与五四的一众反传统的批判家没有差别了。我认为,鲁迅为中国人发明了一个“原罪”概念,这个“原罪”,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脱不了“吃人”的嫌疑。“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

(19)、从文学角度而言,《狂人日记》依然值得重读,那条有着与“吃人的人”同样眼神的鱼,作为醒目的意象出现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中,以及,大先生以青涩的初生汉语推进叙述,却丝毫没有滞涩“狂人”意识的流淌,百年后读来依旧顺畅,文本的先锋性仍然存在,其光芒能把今人的某些所谓先锋文学羞死。至于“狂人”思维的锋芒,“狂人”之忧郁、焦虑、悲愁、苦痛,时至今日仍旧沉重无比,“狂人”的发问也依然锐利到可轻易穿过时空之阻隔,在现世鸣响——“从来如此,便对吗?”现实语塞。

(20)、顾的愤懑针对的只是扭曲人性的教育,但“可恨”与“可鄙”之事从来源远流长。

4、狂人日记的深意

(1)、中国的传统向来缺少“人人平权”的思想。自古教育,也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人上人”,就是耐人所不能耐,行人所不能行,然后成为“高人一等”的领导、精英。既然“高人一等”,自然要享受“特权”。“特权”无所不在,上至庙堂,下至家庭,无不有细微的“特权”可以使人发见。谁赚的钱多,谁的话语权大。话语权一大,不免侵蚀他人权利的边界,他人也不免让渡一些权利。

(2)、好了,已经够残酷了,可问题是,鲁迅看准了这种觉醒,有可能在这个大染缸里瞬间混浊起来。这不,《狂人日记》的思想,有最为人所轻忽的第三层。这是小说经常被省略的前头一段文言的小序:

(3)、鲁迅自己也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竹内好认为《狂人日记》问世的那一天标志着鲁迅向“赎罪文学”的转向(竹内好有个特别微妙的比喻,他说一读鲁迅的的文章,“总会碰到某种影子似的东西;而且那影子总是在同样的场所。影子本身并不存在,只是因为光明从那儿产生,又在那儿消逝,从而产生某一点暗示存在那样的黑暗……就像骷髅在华丽的舞场上跳着舞,结果自然能想起的是骷髅这一实体。鲁迅负着那样的影子过了一生。”),也不是没有道理。

(4)、《狂人日记》能够引起较大反响,是因为它涉及到或者说隐喻了更大的主题,这个主题也可以用“吃人”概括,但它不局限于事实上的吃人,而是旧礼教对人身体和精神上的残害。

(5)、这毕竟是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不能做过高的要求;可是中国古诗成就那么高,你拿这样的东西出来怎么能服众呢。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先生当仁不让(并且在“中国原子弹之爷”钱玄同的疯狂催更下)拿出了他的作品——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发表后取得的成就就不用多说了,毕竟“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比“中国第一首白话诗”有名得多。好了,进入正题,逐节分析这篇小说。

(6)、所以狂人由此蜕变成了自省者。只有意识到自身也是有罪的。先自己忏悔,才能真正清醒明白,与社会站在一起,真正改革社会的。

(7)、《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鲁迅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而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和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

(8)、这里的“吃人”都是实实在在的吃人肉。这些事实触目惊心,可以看出我们民族野蛮的一面。也怪不得狂人会想:“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9)、●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0)、《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白话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看过很多很多次了。在这个时候的我,真的很难说出自己的感受。

(11)、但是,我们需要承认一个事实,就是,吃人的事情随着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少了。狂人担心自己被吃是没有必要的,这也是他精神不正常的表现。

(12)、狂人的怪异言行是彻底而纯粹的。狂人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却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13)、“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吃人’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14)、当代学者吴思曾经计算过,“拿命换钱”(血酬定律)和“拿汗换钱”(汗酬定律)的市场价格。比如,一个矿工的死亡赔偿,即是命价,十几年前,是5万块,现在是30万。一个贪官贪污7000万,可能才坐牢两年。相当于坐一天牢挣10万。矿工风险极大收益极低,贪官风险极小收益极大。

(15)、日记体的小说名著,一向也读过不少。《狂人日记》是一个起点,再到让·保罗·萨特的《恶心》、索尔·贝娄的《晃来晃去的人》……不免要做一番比较。以日记形式的详尽真实而论,《恶心》无疑是上乘之作,“没有注明日期的一页”,以及这一页上的字里行间设置的空白是神来之笔——最大限度还原了我们的书写习惯——如同我们的思想,总有些修补涂改之处,不可能一以贯之。以文体结构与细节处理的精妙而论,《狂人日记》的处理相比而言是最粗糙的,甚至与果戈里的原篇相比,也似乎“要差上一些滋味”。毕竟这篇所谓日记连日期都没有,一个接一个的心里独白让人有些没头没脑。

(16)、蒋梦麟说:“我所知道他的早年作品《狂人日记》只为了好玩,舞文弄墨,对旧礼教和社会现状挖苦讽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

(17)、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18)、《狂人日记》精小而开阔。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理解越深,对这个短篇的理解也就越深。可以说,其中的深意远远超出大学中文系给出的标准分析答案。而在如何把西方文学技巧嫁接到中国语境和问题意识上,鲁迅也做了非凡的探索。许多后来的写作者与之相比,是逊色的,乃至是无用功的。

(19)、(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

(20)、那么,鲁迅选择狂人来做主角,用文学的方式借狂人之口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可以大胆一些。

5、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救救孩子

(1)、在果戈里那里,“我”本来是个小文官,身份低微,后来听到西班牙皇帝逊位的消息,幻想自己是西班牙皇帝费迪南八世,现出种种丑态。

(2)、这一节写封建礼教让人即使是吃食自己的亲骨肉也觉得是应当的了;不过其中真正的深意还要与下一节一起看。

(3)、狂人的意思“疯子”,在小说中,大哥也说出了这样的话:“疯子有什么好看!”

(4)、“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

(5)、名著导读25|《城南旧事》,我们都曾孩子过

(6)、狂人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断劝人“不要吃人”,如同尼采笔下那个独自说教,独居深山的查拉图斯特拉。鲁迅确实深受尼采的影响,因此毋宁说是鲁迅的理想主义,但即便再振聋发聩,也敌不过所有“常人”的总和。

(7)、第一段是暗示,后一段自然就是对吃人的人的描绘了。

(8)、我们不需要详细讨论在那种情况下,一个狂人是什么样子的,也许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到现实中。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落后于或超前于这个时代,其实都是痛苦的。

(9)、“吃人的人,什么事做不出;他们会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会自吃。”

(10)、如果“吃人”是实指的,那么没有大的战乱、饥荒,做到不“吃人”是容易的。

(11)、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

(12)、某君昆仲,今隐其名,……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13)、然而,对比16年后再次说起这篇小说时的评价,才知这段话是先生一时的谦词。1935年,在收进《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序言中鲁迅说:

(14)、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15)、常人通过舆论获得自我解释。舆论始终正确,并调整着对世界与此在的一切看法……事物的本质差别掩蔽不彰……

(16)、从这里看,要“救救孩子”的内涵很清楚,就是要保持孩子们的清白,不让他们像他们的父辈、祖辈一样继续“吃人”。

(17)、想张口说些什么,“吃人”“行尸般的生活”“禺象般的人物”“人造的神坛”这些词接连的冒出,最后还是发不出声来。只觉得可惜,在那样时代的乌云笼罩下,最有灵气的孩子也会变成木偶,最鲜明的记忆,也会变成一模一样的灰。

(18)、被奴役状态、尤其是为顺从奴役亦即为顺从自身“被吃”辩护,以至于人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处于这状态中,并且去“吃人”。这构成了中国文化“吃人”本质的最深层结构。

(19)、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20)、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1)、任晓雯,1978年生,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她们》《岛上》,短篇集《飞毯》等,理论著作《神圣书写帝国》(合著)。

(2)、可见这篇小说确不像成仿吾所说的“很平凡”,也不像蒋梦麟所说“只为了好玩,舞文弄墨,对旧礼教和社会现状挖苦讽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而是鲁迅对中国社会及民族深刻洞察、反思的结果,也寄托了他对中国社会的期望。

(3)、此外,狂人觉得小孩子“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认为“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还将医生也看作要害他的人。这都是无端的猜想。

(4)、《狂人日记》绘图。图片来自《鲁迅〈狂人日记〉四十图》(作者:张怀江;版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3月)。

(5)、(5)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6)、序言解释了一下主人公的情况,并利用文言文和现代文构建了两个世界。文言世界是“我们”的正常人世界,而之后的白话世界便是狂人的世界了。

(7)、自2000年以来的部分《狂人日记》(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海南出版社2017年1月;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5月;京华出版社2006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封面。

(8)、与如今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狂人日记》刚刚问世时没有得到多少关注,只傅斯年给了一句简评:用写实笔法,达寄托旨趣,诚然是中国第一篇好小说。不过作者本人一开始似乎对自己的作品不太看好。1919年,在写给傅斯年的信中,他说:

(9)、因其时代背景的和语言使用习惯的不同,有些地方也并不看的很懂,还好从前课堂上学过几篇,足够支撑我带着同样的背景看完全书。或许也是因为它轻松的沉重感,我是看得很快,但其实又看的很缓慢,因为有些文章须得反复去看。

(10)、(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

(11)、(1)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 

(12)、《狂人日记》以日记形式记述了“我”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中逐渐走向绝望。真实逼真的言语,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用平白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一个没有人性,人吃人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心惶惶,大家都恐慌哪一天自己会成为餐桌上的佳肴;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思想麻木,盲目地随波逐流,不分是非黑白,与黑暗同流合污,没有人站出来拯救世人,哪怕是一句呐喊……

(13)、《狂人日记》可以写出,乃至发表,要感谢钱玄同。和鲁迅一样,钱玄同曾留学日本,并师从章太炎,两人可谓同门,钱玄同对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才华也十分认可。从其日记看,在1918年1月接手《新青年》编辑工作前几月,钱玄同便与两人加紧了联系,到1918年2月,更是隔几日便去鲁迅家。

(14)、可见,《狂人日记》白话正文的深刻思想,其实是一种病,而病早已经好了,痊愈了,他已经归顺到大部队里面去了,去候补了。早期激进,中年反动。严于责人,宽于律己。一百年来,我们看到的这样的戏码还少么?这种自我指涉的寓言,是《狂人日记》天才的设计。小说最触目惊心的地方,在这里。

《狂人日记》血馒头114句精选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