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好的话112句精选

孔子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1、孔子最厉害的一句话

(1)、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有羞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这样的人在国际上都有威严。

(2)、胡适曾因倡导白话文遭谩骂,但他的回击始终温文尔雅,哪怕是和政敌论战,都是和风细雨,连一句刻薄话都罕见。

(3)、孔子的学生们形容老师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说孔子的气度庄重、威严但却不凶猛,为人处事,温和中又不失严厉。他周游列国,推行周礼,口才好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也懂得适时沉默。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

(5)、(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6)、我们看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

(7)、梁老师讲到的,在当时国民d的政府系统里边,喊口号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梁先生是站在更大的格局,真正的去了解整个能量关系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这时候他的行,深入到了每一个局部去看它的整体,他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8)、(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9)、“三十而立”,既不像十来岁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

(10)、梁漱溟先生他特别强调:他不是学问中人,他是问题中人,而且是一个一生拼命干的人,他的一生都是拼命干的。

(11)、(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12)、孔子一直在教学生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很多东西不该操心的不去操心。

(13)、开课地点:广州市白云山庄旅舍(如上课地点有变动,会及时通知)

(14)、三十这个年纪,在今天,在这个心理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代,尤其是在大都市里,还被称作“男孩”“女孩”,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否“立”起来了呢?对于“立”字,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呢?

(15)、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6)、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一贯提倡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

(17)、(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18)、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连孔子都说自己还没有做到。可见这个标准是很高的。也可见孔子的谦虚。其实,如果连孔子都没有做到,又有谁敢说自己做到了呢?

(19)、参营时间:2019年1月20-27日(七天八夜),20日下午三点前报到

(20)、子路不甘心,说:“敢问死。”死亡是怎么回事?

2、孔子最好的话

(1)、(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2)、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3)、《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4)、“君子不重则不威。”一个人有威严的人,一定要有德行。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

(6)、我们不要以为这个很容易,我们反省自己就发现,从心所欲就必然逾矩,代表我们的修养很差。

(7)、其实,这亦讲到人生的修养与迁怒。身为领导者的,得特别注意,不可以一点事情不高兴,就对别人发脾气,且不能反省自讼。

(8)、他完全可以在重庆待着,拿着很高的薪俸,然后仅是谈谈应该如何抗战,他没有。他跟我讲,在敌后吃饭住宿格外艰难困苦。有一次吃什么饭呢?是晒干了的红薯的梗子和一些糠。祖父从19岁就吃素,16岁时立志出家,他是从来不讲究饮食的人。但是,他在抗战敌后的日记里也写下了“实在令人难以下咽”来形容。为了搞清敌后情况,免于一败再败,他吃糠咽菜,在敌后屡屡历险。

(9)、(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10)、(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11)、一个能“怀”的人,是内有仁爱之心,外有温和儒雅风度的。

(1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后来他回到重庆就开始主动发起成立中国民盟,当时叫中国民主同盟。他就是想抗战就必须团结,是从这个初心去做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经历生死艰险也罢,他只是全力以赴的去做、去践行,希望中国好。他在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去“行笃敬”。

(14)、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15)、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

(17)、(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18)、从心理学角度看,会让个体落入“全能自恋”。即:一切以自我为标准去看问题,以自我去取舍,去判断对错。如此,肯定是会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讷言”,并非要求人不说话,而是不能够随便地说出来。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而非仅仅“装入言思”(囗说上)。

(19)、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

(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孔子《论语》

3、孔子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1)、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2)、再次一等的,一个平淡之人,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他不仅平淡,还矜持庄重、品质优秀,周围的人们也会信服他,也会有威严。

(3)、(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的优点,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4)、永远要记住,你没有那么重要,闭上嘴,认真做事就好。

(5)、(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6)、课程对象:家长及8—15岁的学生,亲子共学或夫妻共读

(7)、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8)、(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9)、前一种方式需要皓首穷经,等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书读完了,才可以去给经典作注解。而后一种方式是更高境界的学习。所谓“六经注我”,就是学习的目的是以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10)、(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1)、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12)、“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

(13)、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能够感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如何对待“人不知”,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对待名誉地位利益实惠的问题。真正的知识分子,绝不会一天到晚揣摩如何出名牟利,如何升官发财,走什么路子,讨谁人欢心,也绝不会看不见“粉丝”追捧自己就大叫寂寞难受。《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宪问》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里仁》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可见,孔子认为“人不知而不愠”,是治学的最高境界。进入这种境界,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深邃,或许没有“灯火阑珊”之繁华,却可享受“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寂寞。有人讨论今天何以很难出现“大师”级的人物,我看,过不去“人不知而不愠”这一关,恐怕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14)、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说自己不是生下来就了解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对古代文化、对古人所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能够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

(15)、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皇侃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

(16)、其实你要怪耳朵,怪眼睛是不公平的,是你心里面定不住,你才喜欢看,喜欢听。所以这个先设法从礼来规范,礼的规范很具体,底下是法律,上面是礼仪,再往上当然希望你修德行善。

(17)、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8)、人如何达到这样一种一切为我所用的融合境界呢?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

(19)、次一等的,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d们称赞他尊敬兄长。这样的人在家乡宗族之中有威严。

(20)、“讷”者,语言不流畅也。之所以不流畅,不是不会说,而是指说话要谨慎。

4、孔子 境界

(1)、但每个人到四十岁时都能做到不惑吗?在现代社会,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已经成为骨干、压力又非常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做到内心不惶惑呢?

(2)、但是,困难在于后面三个字,不逾矩,没有违背规矩,这个矩包括法律,也包括礼仪,包括所有的规范。孔子这样说,我们要怎么理解呢?这就牵涉到一个阅读的问题了。

(3)、孔子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原始儒学进行改造,使它成为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对我们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孔子的事迹光耀千秋、永载史册。在孔庙里可以随处看见别人对他的称赞的对联,说他与尧舜禹齐名。孟子称赞他“出乎其类,拔乎其粹,自生民以来所未有也”。孔子73年的人生经历是无人可比的。他自我总结为:“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十五就立志求学,学习了十五年才到了三十而立。三十而立,这个立不是成人自立娶妻生子,,是立于礼,立于天地之间,无愧于天。他把人从禽兽中脱离出来,从功利中跳将出来,从道德中剥离出来,达到立于天地之间的境界。人生的三种达德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的不如意,不愉快,也许原因很多,但是大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自己想不通,心胸太狭窄,无法融入太多的东西,而智慧就能帮助我们打开心结。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明白,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天命。也许天命是我们不能把握的,惟有智者不惑能达到。颜回是个大圣人,但谁能料到他就活了32岁呢?这就是天命!六十耳顺,孔子在60岁的时候又回到了平民中,他已经了解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都是很正常的,不能因此而过度悲伤。七十而从心所欲,在70岁的时候,孔子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人和天的相融。而孔子所做的最伟大的两件事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立人极,他到达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他告诉我们,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他也为我们树立了人格榜样。第二个伟大的事件是修订了教材。“六经”都是孔子为我们修订的。后人称赞他“修诗书正礼乐,赞易传著春秋”,作为千古读书人必须读的“六经”,是孔子第一次把前人的文化思想进行大融合,这是整个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个人的思想。“六经”中规定了中国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何谓宇宙观?淮南子说“上下四方之谓宇,古往今来之谓宙”也就是空间和时间。中国人是怎样看待时间和空间的呢?在“六经”中都做了详尽的解释。中国人崇拜什么,批判什么,热爱什么,怨恨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这些都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价值观。

(4)、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5)、威廉一世回到后宫之时,经常气得乱砸东西,摔茶杯,有时连一些珍贵的器皿都砸坏。皇后问他:“你又受了俾斯麦那个老头子的气?”威廉一世说:“对呀!”皇后说:“你为什么老是要受他的气呢?”威廉一世说:“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下面那许多人的气,他都要受。他受了气哪里出?只好往我身上出啊!我当皇帝的又往哪里出呢?只好摔茶杯啦!”

(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孔子《论语》

(7)、“怀”者,关怀也。是指一个人做人温文儒雅,关爱他人。

(8)、一个觉醒的生命的行是知行合一的,他会在现实中选择足够大的生命功课去面对,因为一个在现实中不行、不做事的人,他没有办法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内在的成长。

(9)、孔子的另外一个贡献是提倡“仁”。《论语》中有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说出了整个《论语》的大纲,是《论语》精髓!而《论语》则被称为“所以教人学为君子者也!”现在我要解释一下什么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师为朋,同志为友,在座的诸位,虽然说是同学,但有的人志向不同,如有人想成为哲学家,还有人要成为文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他们只可称为“朋”,不可称为“友”,只有那些既是同师教,又有相同志向的人才可称为朋友!有朋自远方来啊!在孔子时代,他的弟子从四面八方来探望他,让他感到“不亦乐乎!”那才是真正快乐啊!你想呀,古代交通那么不发达,不像现在一样交通工具那么多,速度那么快。而在当时那种条件下,孔子的学生也纷纷来探望老师,说明那位老师的.人格光辉,学问是多么的高啊!而孔子就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被人们所尊崇,因此他非常快乐,那是心里的喜悦啊!“说”与“乐”有着不同的意思,要不怎么样会有两个读音呢!“说”是自己内心的喜悦,没有流露出来的喜悦。“乐”是是把喜悦流露出来啊!

(10)、孔子的学生们形容老师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说孔子的气度庄重、威严但却不凶猛,为人处事,温和中又不失严厉。他周游列国,推行周礼,口才好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也懂得适时沉默。

(11)、“威”者,威严也。是指仪容、神态端庄,道德高尚,使人敬佩,进而因敬生畏。

(12)、“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规矩已变为你生命的习惯时,就能做到从心所欲

(13)、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能够感受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朋”字的本义并不完全等同于今天的“弟子”。专门谈弟子,《论语》并不用“朋”字表述。《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说“朋友”之间的行为准则应该是“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方苞《与翁止园书》说得好:“古人之有朋友,其患难而相急,通显而相致,皆末务也。察其本义,盖以劝善规过为先。”可见这个“朋”是指“劝善规过为先”之人。《论语·季氏》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的号召力、吸引力、凝聚力从何而来?我看,不仅来自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热情,更多的则来自他尊重批评、盼望诤友,来自他“过而能改”的人格魅力。“朋”之难得,究其原因,从主观方面说,就是对批评所持的态度。所以,是否真心欢迎批评,尤其有了一定成就之后能否继续真心欢迎批评,就成为治学的第二境界。进入这种境界,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深厚。这一步跨出去,人的胸襟气度眼界视野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这一步跨不过去,治学很难有什么大成就。

(1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论语》

(15)、适度而言。“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侍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亲近,就会被疏远了。所以,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个度。三国时杨修有才华、口才好,但终因恃才放旷,而招来杀身之祸。

(16)、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1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8)、大家知道,黑格尔提出了“正反和”三段论。人最早接受的教育一般都是正的,比如在刚读小学的时候,他相信太阳是明亮的,花朵是鲜红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充满温情的,王子和公主最终是可以在一起的,生活中是没有忧伤的。其实这就是正的结果。但是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出现比较强烈的逆反心理,二十多岁刚刚步入社会时,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不尽如人意,觉得成人世界欺骗了自己,觉得生活中满是丑陋、猥琐、卑鄙和欺诈。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愤青”。这个时候,青春的成长有它特有的苍凉,人必然表现出一种反弹。那么走到三十岁,应该是人生“和”的阶段,就是既不像十来岁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

(19)、再次一等的,一个平淡之人,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他不仅平淡,还矜持庄重、品质优秀,周围的人们也会信服他,也会有威严。

(20)、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5、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1)、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而君子则更看重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种对大道的信仰和追求,这个大道就是孔子所说的天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2)、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4)、(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5)、事实上,我们所讲的“不迁怒,不贰过”,只是其中的一小点。如果认真地研究起来,这两句话概括了历史哲学,也概括了人类的行为哲学。人若真能修养到“不迁怒,不贰过”,那是太不容易了。所以孔子再三赞叹颜回,是有他的道理的。

(6)、梁钦元老师:我想讲一讲自己的体会,当然也有孔子的启发和梁漱溟先生的一些论断。就是:只把情理装入言论和思想,如果不去做,只是说,那就会怎么样?会让自己的情义变得非常浇薄。

(7)、梁钦元老师:刘丰老师指出王阳明的三种境界,我觉得去比较孔子人生态度是非常有帮助的。

(8)、“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怎样才算立起来了?是否只要有车,有房,或者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呢?而立之年对于人的一生又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呢?

(9)、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10)、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11)、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孔子《论语》

(12)、刘强教授亲临广州《论语》亲子共學,营造书香家庭

(13)、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14)、“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5)、(《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6)、所以孔子到七十岁的时候呢?这句话用我们的方式来归纳,自然的就是应该的,应该的就是自然的,这是人生最高境界,进入一种化境,他怎么做都恰到好处,怎么说都是合乎规矩,代表这不是偶然的。

(17)、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指的什么呢?是人们常说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吗?是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就应该听天由命了吗?

(18)、简单归纳为四个字:“威”、“怀”、“辩”、“讷”,这四个字结合到一起,透着儒家积极入世、仁慈博爱、又不过分、不偏激的处事智慧,堪称做人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到这四个字,定能飞黄腾达,非富即贵!

(19)、比如说吃东西,肚子是饱的,眼馋肚子饱对不对?你不管是去吃了一肚子老玉米,还是一肚子龙虾,就是饱了。但是如果我们在思维上,分隔了身体与情感,那这个就出事儿。

(20)、耳顺,就是不论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得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听到不好听的话。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耳顺呢?

(1)、(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了?)

(2)、(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我们的内心就像一栋新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着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装饰摆在里面,结果到最后发现这个家摆得像胡同一样,反而没有地方放自己了。这就被物质的东西奴役了。

(4)、孔子的温和儒雅是出了名的。孔子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国家,均能得到信任而能“闻其政”,而孔子闻政的方法却与众不同,他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5)、我们看到历史上,有些人成为了历史的大罪人,起因就是迁怒。有的因为对某一个人不满意,乃至把整个国家拿来赌气赌掉了。“不迁怒”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6)、(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7)、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8)、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从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9)、据说,林语堂在美国读书期间,经费不够时,曾给胡适发电报,问他能不能帮忙在北大预支一千元学费,不久,林语堂就收到了胡适的汇款。后来林语堂又到莱比锡大学读博,又是胡适帮忙预支了一千元学费。当后来林语堂学成归国,到北大还帐时,才知道,钱都是胡适帮他垫付的。

(10)、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2)、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孔子最好的话112句精选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