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十大偈语有哪些99句精选

佛经十大偈语

1、经典佛偈

(1)、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

(2)、经典佛语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3)、亦作"螡蚋"。蚊子(食人血的蚊子叫蚋,食植物汁的蚊子叫蚊)。

(4)、“蹙”是紧迫的意思,就是用袋子把他装起来,把他缩小、紧迫,让他没有空间呼吸。

(5)、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佛语十大经典语录:

(6)、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7)、“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李渤生出得意的样子。智常禅师又问:“那你读书破万卷,却保存在哪里呢?”。李渤指了指自己的头脑说:“当然在这里了”。智常禅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万卷书呢”。李听了,茅塞顿开,拜谢而去。

(8)、"空"之境,方为顿悟其实这首诗还是不够全,也就不能很好理解他的思想,原文如下:

(9)、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10)、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11)、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12)、"菩提树"和"明镜台",各有什么寓意?菩提树下,是意指佛祖当年"成道"于菩提树,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也当然成了顿悟的象征。明镜台,表达自己"心如明镜"的佛之境界。神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意为人是顿悟的人,有一颗洁净的心,但是会沾染尘世的尘埃,要时刻清扫,是一种入世保持洁净的态度。那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明显就是针对神秀所作,意在表达,佛家是讲究空无,为何一定要认定身体是悟道工具,心是明镜,防止尘埃,其实这是刻意追求,实则自己终究不是"菩提""明镜"罢了。

(13)、我们经常说的“道行”以及佛教中“大行普贤菩萨”中的“行”,都不读作xing,而读作heng,意思为“功夫”。

(14)、前一句,月如佛性,千江则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无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映。任何一位众生,只要他有心学佛,他便会有佛性,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他就会有明月。

(15)、这四句主要讲的是要人们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经中说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执着于空!

(16)、正脉云,腰鼓俗名杖鼓,颡腔。细腰而以革瞒其两头,状似人身。

(17)、例如“口”字旁加一个“罗”字,(啰)(与现代语气词同形)读la,“口”字旁加一个“缚”读wa,等等,这些在佛经中不胜枚举。

(18)、 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19)、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20)、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2、佛经十大偈语有哪些

(1)、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2)、佛教语。梵语的汉译。为“六度”之意为安心忍辱。

(3)、知识学的越多,思考的越多的人,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更加不相信这些,他们困在已有的知识架构里无法出来,所以理解不了这些架构以外的东西。

(4)、意思是无数极长之时节,出自晋朝法显的《佛国记》。

(5)、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6)、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7)、什么人是王中王?什么人是圣中圣?什么人是愚人?什么人是智人?什么人沉溺在生死海?什么人解脱在逍遥园?怎样离垢染?怎样证涅槃?

(8)、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

(9)、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10)、妇女听后,知道发财致富之道,但现在一贫如洗,怎样行布施呢?迦旃延将钵交给妇女说:你盛一钵水给我不就是行大布施了吗?妇女盛一钵水给迦旃延,以此功德,得生忉利天享福。

(11)、禅宗继承《起信论》、《圆觉经》等思想,对“空花”、“第二月”、“幻化”有透彻之悟,指出了达万境如空花,便不会执着粘滞,从而超越是非对立,“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禅宗以“第二月”譬喻诸法皆无实体,指出迷妄的众生每每执幻成真,像眼翳之人误认有第二月。

(12)、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13)、大家都念对了吗?不过读错也没有关系,不是故意念错的,下次改过来就好。

(1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寻几句佛经或哲理的句子,作纹身用,要藏文或者梵文想纹身,寻几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在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以上三句摘自揭示宇宙、人生真相的《楞严经》。佛经中最经典的名句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造塔功德经》

(15)、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16)、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17)、《玉篇》匾㔸,薄也。《方言》物之薄者曰匾㔸。

(18)、大家都念对了吗?不过读错也没有关系,不是故意念错的,下次改过来就好。

(19)、指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关键。

(20)、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3、佛教十大偈语

(1)、“楞伽王,譬如镜中像自见像,譬如水中影自见影,如月灯光在屋室中影自见影,如空中响声自出声取以为声;若如是取法与非法,皆是虚妄妄想分别,是故不知法及非法,增长虚妄,不得寂灭。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为如来藏,入自内身智慧境界,得无生法忍三昧。”——《入楞伽经》

(2)、读经文即使有一些字不认识读错了,这也是有功德的。不是故意要把它读错,是你不认识。可以查字典,理解经文的义理,对我们念佛也有帮助。所以要闻思修,闻思,正确地听闻。

(3)、但是这些高级知识分子要学坲,最难办的就是脑子里的知识太多太杂太滑溜了,已经结网了定型了浇筑了水泥钢筋,忽然之间要他菩提本无树,本来无一物,这是很难改变的。满眼都是尘埃,动静皆是是非,在这些障碍里无法解脱。

(4)、为了方便大家念诵,特收集整理了《楞严经》《妙法莲华经》的常见生僻字希望可以帮助到师兄们。

(5)、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6)、原指用羽毛做的华盖,后引申为起障蔽作用的东西,也指病症名,眼球上生的障蔽视线的白膜。

(7)、佛经中的唱词。(偈陀之省,梵gāthā,颂)

(8)、《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9)、佛经中,《涅槃经》、《华严经》的众水皆含月、千江月体同之喻,也以精警凝练而饮誉禅林,成为禅师上堂开示学人时经常揭举的话头。《证道歌》“一性圆通一切性”、“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的吟咏,折射着《楞伽经》如来藏“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基常住不变,亦复如是”的慧光。

(10)、外道四执之外道十六宗之二十种外道之后世称之为耆那教。又作尼揵陀外道、尼干陀外道、尼虔外道、乾陀外道等。

(11)、鸠摩罗什,混血。祖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中国佛教八宗之祖。是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先后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

(12)、前一句,月如佛性,千江则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无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映。任何一位众生,只要他有心学佛,他便会有佛性,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他就会有明月。

(13)、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14)、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杂阿含经卷二

(15)、惠能 俗姓卢,唐代今广东新兴县,世称禅宗六祖。曾做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称为“东方三圣”,又被欧洲学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16)、我说:原来如此,那依法师如此说,哲学家比起修行者,会低一级别了?

(17)、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18)、此为咒语用字。读音应为zi,出现最频繁的是在佛教《普供养真言》(所谓“真言”,即咒语)中。

(19)、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0)、如一婆罗门修道者问:婆罗门与婆罗门相争,刹帝利与刹帝利相争,是为了什么?迦旃延答:为了贪欲。比丘与比丘相争,又是为了什么?迦旃延答:是我见和法执。什么人能离开贪欲、我见和法执?迦旃延答:那就是我的老师释迦牟尼佛。婆罗门修道者听了迦旃延的话,很快地皈依了佛陀。

4、佛经中的偈子

(1)、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2)、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3)、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4)、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5)、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

(6)、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

(7)、经典佛语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8)、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佛曰:为何不必?佛曰:一切皆为虚幻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9)、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铁牛不怕师子吼,恰似木人见花鸟。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亦不惊。心境如如只个是,何虑菩提道不成。

(10)、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

(11)、作阿摩罗识、阿末罗识。译曰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等,为“摄论九识”中的第九识。

(12)、学处|菩萨利益众生的四摄法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13)、大家会不会很奇怪,虽然佛经中的很多用字也不是古字、生僻字,可为什么读音却与现代读音大为不同呢?

(14)、迦旃延那罗陀尊者,姓迦旃延,名那罗陀。生于南印度阿提国猕猴食村婆罗门家庭。父是国王的国师,家中拥有广大田地和众多奴仆。少从舅父阿私陀仙学习,精通《吠陀》、占相术,通达四禅五通。阿私陀仙对他说:悉达多太子成道后,你要拜他为师。

(15)、(术语)Sacute;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16)、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17)、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18)、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

(19)、“色相”是有色类众生之相。“羯南”是这一类。

(20)、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5、佛经偈啥意思

(1)、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3)、锡与铅的合金。熔点低,约摄氏二百度左右,有线状和条状等,可用来接合金属。亦称为「焊镴」、「焊锡」。

(4)、迦旃延进一步开导说:大王应把爱王妃的忆念,扩展开来,爱全国人民,以慈悲代替私爱,以平等代替压迫,才能国家兴盛,人民幸福。文茶王听了迦旃延的教导,化悲伤为力量,整顿国政、爱民如妃,深得人们的拥护。

(5)、菩提达摩 南天竺人,南北朝禅僧,通彻大乘佛法,禅宗的创始人,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

(6)、所以哲学上认为这是唯心主义,只不过他们和这个隔的距离比较遥远,用他们的角度来看,也只能做一个武断粗率的定义。

(7)、大悲无泪!是的人到悲痛的极点,也就是万物的极限,那就是一无所有的感觉,所以对于背来说,就可能出现“悲极生乐、或者悲底见喜”的结局。

(8)、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

(9)、他们即使再聪明智慧,也无法达到真正通过修行而实际证悟到的境界。依然还守在思维层次。当然,思维层次有的已经很接近真理了,并且说出来的道理,与真理非常相似。

(10)、又作抯,同,下又作挈,同,釋名:摣,叉也。謂五指俱往叉取也,掣,制也。制頓之使順己也。掣亦牽也。

(11)、如迦旃延说无常,先说无常的法则。一切事物有聚必有离,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坏。世间一切有为法,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离不开无常的法则。再举自然界和社会上各种实例。自然界春天来了,百花开放;秋风一起,黄叶飘零。发出无量光明的太阳,天天要消失在黑暗的夜里。美貌红颜渐渐鸡皮鹤发,老态龙钟。社会上恩爱眷属,老死时谁也代替不了谁。孝子贤孙,纵然哭得死去活来,也唬不退无常。名位权势,炫赫一时,转眼即逝。岂能长久?富比王侯,天灾人祸,不能长保。

(12)、椽(檐木)与梠(屋梠)。“栋梁”(正梁与横木)的相对词。相对于栋梁是意味主人,椽梠则是随从之意。

(13)、巴利语jhàna的音译。心处于极专注所缘的状态,或以烧毁了称为敌对法的五盖,称为禅那。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

(14)、然而这还只是某些个别的哲学家,在沉静地个人修为里,得到了一点智慧的开启,但实际去做修证,亲自去验证的人,极为少数。

(15)、迦旃延听了佛的回答,当下迈进了真理的世界,皈依佛陀。

(16)、icchantika一语原指有欲望的人;有欲望又执着于世荣,贪着生死之境,则妨碍出离修道,故后转为‘断善根’、‘信不具’之意。

(17)、前两句只不过借菩提树和明镜来讲明:不要执着与事物。后两句讲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执着于道,反而与道越来越远。禅宗主要阐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18)、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

(19)、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佛经十大偈语有哪些99句精选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