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程颢的诗
1、程颢程颐的著作
(1)、就这样,程颢、程颐将九思立德的家训推而广之,以明德为目标,以成德成圣为目的,为唤回世道人心,建立了新的道德理想。
(2)、在哲学上,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程颐认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据。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程颐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他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间只有一个理,这理是永恒长存的。这样,他就把事物的规律抽象化、绝对化,使之成为了独立的实体。程颐承认每一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转化。他说:“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他还提出物皆有对的思想,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这反映了他的辩证法观点。关于人性问题,程颐以为人的本性,即是人所禀受的理,于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遗书》、《文集》、《经说》等。他与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3)、这一家训为“二程”的远祖,晋朝的程延所确立。
(4)、作为伊川程氏的代表人物,“二程”十分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兄弟二人将“九思立德”推而广之,以明德为目标,为唤回世道人心,建立了新的道德理想。
(5)、当孩子的要用至诚之心来孝敬父母,诚为孝之本。
(6)、不要不孝敬父母双亲;不要忘恩负义背地里诋毁老师和长辈。
(7)、黄陂区重建二程书院于2014年开始启动,拟于今年9月正式开馆。一恒兄通过参观相关场馆,认为其布展体现了二程理学文化的精髓与宋代书院的风雅和气韵,可让人们通过现场观摩,讲堂体验,发思古之幽情,达到循序渐进、开启心智、引人入胜的效果。当得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与华中师大国学院等,拟将二程书院列为实习基地,一恒兄表示,他拟向即将于马来西亚举行的世界程氏宗亲会上进行推介。
(8)、气从缇室葭莩起,风向白苹洲渚生。附:程颢简介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9)、程颢程颐是我国宋代的理学大师,在中国文学、哲学、历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二位先贤和孝感产生的关联实乃孝感之大幸,是二位先贤送给孝感的一笔巨大财富。孝感本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十分瘠薄的地方,我真不希望这么珍贵的一张文化名片,被我们孝感的后人们自己丢弃。给二位先贤留一席之地,让人们还记得曾经生活地这块土地上的先贤。
(10)、“二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者和理学创始人,重视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主张以天理节制人欲,以道心统帅人心,以成圣成贤为人格追求。程氏家训的核心是“九思立德”: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九思立德”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讲的既是做人的道理,又是修养的功夫。正是这样严格优良的家风家训,成就了程门英才辈出的家族传奇。
(11)、足下数及吾门,求一言之益,足知好学勤勤之意。人有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今之学者须先有笃实为己之心,然后可以论学。不然,则纷纭口耳讲说,徒足以为为人之资而已。仆之不欲多言者,非有所靳(jìn),实无可言耳。以足下之勤勤下问,使诚益励其笃实为己之志,归而求之,有余师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足下勉之!
(12)、有这样的爱民之心,无论是在山西晋城还是在扶沟,身为知县的程颢都大力推行五户联保,积极兴办乡学、书院,体恤民情、关心民政,所在县域往往得以大治。
(13)、散文随笔记事类文章2000字以内,小说以中短篇为主,诗歌3到5首,时事评论优先发表。
(14)、程颢的父亲程珦更是恪守家训。据宋史记载,程珦在江西兴国任县令时,积极推行礼仪教化,鼓励私塾,一时间,当地民风向好,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物阜民丰,夜不闭户,治安良好—“狱空者数岁”,监狱里边都没了犯人。
(15)、☆明道: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程颢(1032—1085),学者称“明道先生”,和其弟程颐同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同为理学奠基人。
(16)、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17)、梅花诗十首,传为邵雍所作。此诗以象征性隐语设喻,盖略言其身后1077年——1977年约900年间中国世事,若合符契,皆有暗合。
(18)、接着,我们再次瞻仰了中国名亭双凤亭,重读古碑。我重点向他介绍了两通石碑:由清代一门“双旗杆”的监察御史金光杰撰、其孙女婿周国城题《重修双凤亭记》,以及漕运总督周恒祺所题碑文的签名为何变成“周恒祈”等。其中,金光杰后裔金唯住哈佛大学毕业后,曾任台湾“中央信托局长”,周国城的孙子周谦冲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后,曾任台湾“国大代表”,联合国专员;周恒祺的后裔周君亮则长期任国民d大佬张群秘书,赴台后曾任台湾《中国时报》主编等。古碑背后如此丰富的故事,引起了一恒兄的极大兴趣。
(19)、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20)、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程门立雪出自几个古人的典故“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2、程颢程颐语录
(1)、1086年,经司马光的举荐,五十三岁的程颐被朝廷任命为崇政殿说书,专门为宋哲宗做老师。
(2)、①四知:东汉人杨震,曾以“神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绝别人送的黄金,人称“四知”太守。后世常以“四知”指代清廉、慎独。
(3)、为他们或修一个亭子,或建一纪念园,彰显孝感的历史文化;激励后辈勤奋向学,成人成才,此及孝感之大幸,文化之大幸。
(4)、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5)、到了第二天,程颐来到程颢的书房,提起昨天的事情还是耿耿于怀,对程颢说:“哥哥,你怎么能与妓女一起喝酒呢?这是砸了我们儒门的脸面啊!”
(6)、地开绝境,天留斯文。在良好的家风家训熏陶下,程氏后人和弟子中,人才辈出。
(7)、程颐(yí),(公元1033年—1107年),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卒于宋徽宗大观元年。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十四五岁时,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在游太学时,作《颜子所好何学论》,主管太学的胡瑗惊异其才。
(8)、出自《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人。他是有名的理学家,北宋理学五子之与其弟程颐合称“二程”。二人创立的学说,世称“洛学”,是理学中的重要派别。
(9)、程颢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罢去监察御史里行之后,先任镇宁军节度判官。后任汝州酒务,相当于负责监督酒税征收的小官。宝丰县宋时归汝州管辖,程颢居住的地点在宝丰县西二十里的商酒务镇。
(10)、二程之所以能成为旷世大儒,除了与他们自身的渊博学识分不开外,也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11)、把天理和理论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理。”
(12)、那么《千家诗》开篇第一首诗选的是哪一呢,你知道吗?
(13)、胡庆国的《故乡的秋》荣获《孝南文学》十月份优秀文章,特此祝贺!
(14)、✦清溪:清澈的溪水。✦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澄(chéng)鲜:明净、清新的样子。✦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清。
(15)、“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
(16)、九思,既是使命,又是期勉,让程氏后人找到了方向,也给程氏子弟提供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17)、夏芳清,民盟会员,孝感市一中特高级教师,对中国文化研究颇深,曾出版《对联》一书。
(18)、第一句从视觉着眼,第二句从听觉入手,相当动人。而后两句则从写景到写人,写出了农家四月在田里繁忙的景象,由这个繁忙而显示出生命本身的吸引力。
(19)、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程颢对于生活本身更有包容感。他虽然是理学家,但是并不是不通人情,相反他在保留底线的时候还是很注意人情世故的。
(20)、学者之于道,知所向,然后见斯人之为功;知所至,然后见斯名之称情。
3、程颢程颐的典故
(1)、《遗书》(《河南程氏遗书》),25卷,系二程门人所记二程的语录,后由朱熹编定。(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
(2)、专想为自己利益考虑,其害处就很大。欲望过甚,则会使人昏庸而忘记追求义理;追求欲望过急,就会造成争夺、伤害,进而引发仇怨。
(3)、龟山: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杨时(1053—1135),福建三明市将乐县人,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先后投于程颢、程颐门下,研习理学。
(4)、良好的家风家训传承,为“二程”兄弟的成长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
(5)、程颢在晋城期间,爱民如子,平易近人,有些问事的乡民不经通报就径直到县堂上去找他。程颢并不责怪,而是耐心听从诉说,再仔细开导,谆谆不倦。据记载,程颢“在邑三年,百姓爱之如父母,去之日,哭声振野”。
(6)、不能制止一时的欲念,就会酿成天大的祸患。
(7)、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程颢、程颐二位先竖在孝感留下的遗迹。
(8)、据《朱文公集》,这首诗为朱熹所作。《千家诗》将作者误题为程颢,当改正。根据题意,当知此诗作于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
(9)、少子:程处弼,官至右金吾将军、汴州刺史,广平郡开国公。
(10)、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11)、不仅如此,“二程”的母亲侯氏知书达理,孝敬老人,相夫教子,收养孤儿,乐于助人,亦给程家带出了好家风。她待人宽厚,不准家人打骂仆人。有一次,一个仆人犯了错,家人欲斥责,她说:“贵贱虽殊,人则一也。”她教育孩子要尊重别人,“见人善当如己善,视他物当如己物”。
(12)、传说,从前,有个买卖人叫张贵,他起早贪黑做生意,会经营再加上勤俭持家,积攒了点钱,一日得到了一颗花生米大小的夜明珠,张贵非常喜欢。一天,他正在屋内里欣赏夜明珠,这时有生意要做,就把夜明珠放在桌子上,关好门出去了,待他再次回来时,发现夜明珠不见了,到处找寻也没有找到。他跑到屋外,问儿子和老婆都说没看见。于是他就想起邵雍来了,想着让他给算算,这颗夜明珠丢到哪里去了?想到这里便去了邵雍家,讲了事情经过,邵雍先是让他抽一张纸,邵雍接过来一看,上面写着个“酉”字,便说:“你家中可养了鸡?”
(13)、二程的母亲侯氏是山西盂县侯道济的女儿,侯道济为侯家名儒。自幼侯氏好读书史,常与其父谈论治国之道,侯道济常感叹:“恨非男儿!”侯母深知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作用,她曾说:“子之所以不能成才,在于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有一次,程颐在玩耍时将同伴的玩具甩到池塘里了,程母便带着程颐到邻居家去道歉。
(14)、 值此重修二程书院开院前夕,旅住新加坡的台胞、世界程氏宗亲会名誉会长程一恒博士一行专程前来探幽,裴高才陪同他们前往二程书院、双凤亭与木兰文化博物馆,看展馆、读古碑、赏文物……
(15)、《文集》,12卷,为二程的诗文,南宋张栻,朱熹等先后纂辑。
(16)、“一相壮公千世祖;二贤夫子万年师。”此联上句指南北朝时期南陈名将程灵洗,下句指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二人。
(17)、提出“格物致知”,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18)、伊川县文化局原局长、程林总设计师李耀曾:
(19)、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
(20)、北宋·程颢、程颐《二程粹言》独自一人静思并不难,难的是居住于广厦之中(身处富贵)而顺应天下。
4、程颢程颐的读音
(1)、宋太平兴国中(约980年)程颢程颐二位先竖的祖父程遹任黄陂县令,全家随迁黄陂,后来程遹所娶的就是闵集某氏的女儿,闵集就是程颢程颐外祖母家所在,天圣中(1026年)其父程珦任黄陂县尉,于明道初(101033年)在黄陂庙巷(今黄陂文教巷)程坊乡其母先后生下程颢程颐。
(2)、这首《秋月》中,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3)、《易传》又称《程氏易传》《伊川易传》,4卷,是程颐注解《周易》的著作。以上《遗书》《外书》《文集》《经说》4种,在宋代均单独刊行,也有的合在一起刊行,称为《程氏四书》。
(4)、程颢不慌不忙,微笑着说:“弟弟,我昨天在宴席上和妓女一起喝酒,身边虽然有妓女,但是我心里没有妓女。而你今天来我的书斋,书斋里面没有妓女,可弟弟你心里还有妓女呢。”
(5)、不知不觉一走就离家二三里远了,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6)、程颐难过的道:"先生有什么话要留给我吗?"
(7)、我们一行首先来到复原的“晒书台”石碑处,北望占地1亩,建筑面积6538平方米的11栋二程书院主体建筑,与南面的百亩双凤亭公园相映成趣,蔚为壮观。
(8)、次子:程处亮,以功臣子尚唐太宗女清河公主李敬,授驸马都尉、东阿县开国公、左卫中郎将,终宁远将军。
(9)、熙宁十年的夏天,有一次和司马光、程颐等人闲聚,忽然笑道:"我要观看万物轮回去了。
(10)、研究学问若没有诚心,则必然杂乱;做事没有诚心,则事情必然失败;自己谋事的时候若没有诚心,就是自己欺骗自己而丢掉了自己的忠诚之心;与人相处没有诚心,就会丧失自己的道德而增加人的怨恨。
(11)、当你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挑战时,心里阳光的人总是视困难和失败为垫脚石,把它当成人生路上的一次磨砺,从而增添了克服困难和战胜失败的勇气,它会让你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让你去检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
(12)、⑷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扩展资料: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
(13)、彼时二人已是年近且早已登进士第,可谓成名已久。
(14)、天地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但恨人不能尽用天下之才,此其不能大治。
(15)、我想这个小秃头姑娘,应该是个舌长嘴快的人,邵雍之所以让她前来,就是让她散布棺材里什么都没有,至于她的后人是个盗墓的纯属巧合。
(16)、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17)、据传程颢程颐母亲在生程颢之前,曾梦见有凤凰扑怀,后来就生下了程颢及后来的程颐。兄弟二人小时常住外婆家,渐长后读书也住在闵集和外婆家。当时闵集祝家畈前土台上的大片建筑就是塾师的学校所在。程颢程颐兄弟二人特别用功,经常深夜还在灯下夜读,往来行船的人都把这儿的灯光当作航标。一进兄弟二人勤奋学习的事,被传为美谈,即程台夜月。兄弟二人成名后,因其母亲梦见凤凰扑怀,此处即被称作凤鲁台。
(18)、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的絪缊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故“人与天地一物也”。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见陆王学派)的发轫者,他的“识仁”、“定性”,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他的学生吕大临所记关于“识仁”的一段语录。后人称《识仁篇》;他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的《答横渠先生书》,后人称《定性书》。他的哲学思想多散见于语录、诗文中。明末徐必达将他与程颐的著作汇编为《二程全书》。今中华书局编为《二程集》出版。
(19)、二是果断处置河清县兵卒逃跑事件。程颢在任镇宁军节度判官时,发生了河清县兵卒逃跑事件。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当时的都水丞程昉,调河清县800名兵卒前去修河堤。时值隆冬,天大寒,程昉逼迫兵卒跳进刺骨的河水中做河堤,河清兵卒实在忍受不了,便一哄而逃,围住城门,要求打开城门,放他们回家去。众官都害怕程昉,不敢开城门,程颢见状说:“这些人逃命而归,不开城门,必发生暴乱,如果程昉怪罪下来,我来承担。”便亲自开了城门。程颢对涌进城门的士卒说:“天太冷,你们回家取了衣服,再回去筑河堤”。士兵们自然欢呼雀跃,感谢程颢的仁慈。三天之后,又都回去做河堤。
(20)、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博学之士。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5、程颢、程颐读什么
(1)、在河南南阳举行的《程颢程颐传》首发暨作品研讨会上,海内外专家学者称,是作首次披露“二程”幼年时,父母常常带他们到佛教、道教和谐相处的木兰山游玩,或参加木兰庙会,并与道长、高僧吟诗对句,为其后来的理论融儒、佛、道于一体,提供了早期思想熏陶。
(2)、要敬畏“四知”,做到为人行仁义之事;要远离五刑,不要干违法犯罪之事,以免遭到杀戮。
(3)、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天瑜(左)与裴高才相聚
(4)、此后,程颢在十几年的从政生涯中,时常把“视民如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每到一地,都要把这四个字悬挂在显要位置,时时对照检查。
(5)、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6)、程家人口多,家里用有奴仆。程母从小就教育二程要尊重奴仆。有一次,有个奴仆犯了错,有人要斥责。程母赶紧予以制止,并当着二程的面说:“贵贱虽殊,人则一也!”让二程从小就懂得尊重平等地尊重每一个人,特别是地位低贱的人。
(7)、程颢(1032~1086),北宋哲学家,字伯淳,河南洛阳(令河南洛阳)人。学者称他为明道先生。宋仁宗嘉祜二年(1057年)进士。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明理学奠基人,早年从周敦颐学,世称“二程”。他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8)、父母对子女的爱最高最大,因而子女应当孝顺父母,否则伤了父母之心,父母之爱便会松懈、减少。
(9)、评选每月最佳文章。阅读量点赞量及评价占50%,主席团综合评价占50%,发放50元奖金。3月头评出1月的最佳文章,及时发放奖金。4月头评出2月的最佳文章。以此类推。
(10)、 “如坐春风”、“程门立雪”的典故脍炙人口,说的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奠基人“二程”兄弟讲学论道的故事。但很多人不知道,他们兄弟是土生土长的湖北武汉黄陂人。
(11)、少子:程处弼,官至右金吾将军、汴州刺史,广平郡开国公。
(12)、由此可见,“九思”堪称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讲的既是做人的道理,又是修养的功夫。程氏先祖将“九思”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见其对自身和后人要求之严。
(13)、对于自己的贡献,一向谦虚谨慎的程颢曾这样说到,“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14)、追求富裕的生活,是人的正常欲望。假如与义相符合,虽然使自己受委屈也可去追求;如果与义不相合,就要守住贫贱以保持心志。这样做不是以贫贱为乐,而是因为义不可舍弃呀!
(15)、我与一恒兄相识的机缘是共同服膺二程(程颢、程颐)夫子理学。那是甲午阳春三月,他来汉出差,获悉黄陂扩建了纪念二程的双凤亭公园,遂冒雨前来探幽。
(16)、聊到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把朱熹的《春日》用来做对比:“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7)、这首诗短短4句,却写了春游的所见所感,既有云淡风轻,也有美丽花与柳。这种视觉上的愉悦也随之承继到内心的愉悦,所以才有了“近午天”而不自知,像个少年郎一样瞎逛荡。
(18)、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19)、杨时,字中立,剑南将乐人。儿时他便异常聪颖,善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就专心研究经史典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熙宁、元丰年间,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当地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一精一要(即理学),黄河、洛水周边地方的文人都争相拜他们为师。当时,杨时正值调任,但为了拜师而未去赴任,后在颍昌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待到杨时归去时,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
(20)、“二程”十分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程颐曾说:“天下之治,治家为先,家正则天下治。”因此,在继承祖宗立下的九思立德家训的同时,程颢还将祖上传下来的家训予以细化,写下了他对于后代的要求:“人有小过,以量容之;人有大过,以礼责之。处公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崇诗书,习礼仪,训子孙,宽奴仆。”
(1)、学贵信,信在诚。诚则信矣,信则诚矣。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
(2)、核心思想:认为“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先有理而后有万物。“二程”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
(3)、当程颐先生结束冥坐之时,落雪几乎淹没了游酢和杨时的脚踝。
(4)、 ——宋·程颢 《秋月》
(5)、据史书记载,程颢治下的数年间,几乎没有强盗及斗殴致死者。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也就更信赖程颢,每当程颢奉命调离之时,就会出现民众因难以挽留其继续留任,而哭声震野的感人景象。
(6)、程颐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因故没有被录取,便绝意仕途,在家讲学授徒。程颐具有养物不伤的仁者情怀。一次,程颐在四川汉中陪朝中官员游三峡。在游白帝城时,京城来的官员叫来了轿子,让人抬着上山。程颐坚持不坐轿,走着上山。他看着官员被人抬着,抬轿的人累得气喘吁吁的样子,感慨地说:“吾不忍乘,分明以人代畜啊!”后来,程颐在皇宫给年幼的宋哲宗当老师时,他更是向宋哲宗灌输养物不伤的仁者理念,并将之推广到行仁政、广爱民。
(7)、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8)、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9)、程珦为官清廉。在汉州做知州时,州府拥有自己的竹园,历任知州都将竹园的收入作为自己的私财。但程珦却一毫不取,他对家人说,“竹园是公家财产,我岂能中饱私囊?”
(10)、理学重视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主张以天理节制人欲,以道心统帅人心,以成圣成贤为人格追求。在理学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二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1)、今黄陂有双凤亭,也是怀念程颢程颐这两位人中凤凰所建。黄陂的望凤台,也是因兄弟二人仰慕孔子,筑台望鲁而得名。
(12)、高尚的道德确立起来了,各种善行就会相应产生。
(13)、王安石当政时,未被起用,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司马光执政时,被荐为崇政殿说书,与修国子监条规。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其后,程颐因反对司马光的新d执政而被贬,任西京国子监守。不久削职,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程颐在被贬期间,完成著作《周易程氏传》。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隐居龙门,遣散门徒,不久病死于家。至南宋,追谥正公。
(14)、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一个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5)、《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6)、“二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理学的重要创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的学说,甚至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
(17)、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嘉祐年间中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病逝,赐谥纯公。
(18)、程颢所作的哲理诗《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影响甚巨,自明代以来被收入蒙学教材之一《选本千家诗》第一首。旧时私塾启蒙,学生在向孔老夫子像行叩头礼之后,老师就开始教学生读这首诗。
(19)、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选自《宋史·杨时传》)
(20)、裴高才专访百岁将军裴周玉,见证刘志丹的最后岁月
(1)、第1首,《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2)、长子:程处嗣,明威将军、桂州溎南府折冲都尉。唐书称程处默,袭爵卢国公。
(3)、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4)、这首诗语言简洁朴素,如同谈心,初读觉得平淡无奇;但反复咀嚼,便能从平淡中寻出深意的诗味来。理学家所说的“心便是天”的哲理和“心气和平”的养性之道,竟然与诗的艺术境界如此合拍,实为巧夺天工之作。
(5)、意思是说,古人说这泉水,喝一杯就会贪千金。可是要让伯夷和叔齐(商朝人,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人喝了这水,也不会变贪。
(6)、一是程颢在江宁府上元县任主簿时,发现江宁这个地方正当水运要冲,每天由长游下来的船很多,其中船上生病的船夫则要留下来治病,但往往时间不长这些病人便饿死了。程颢深入了解情况后发现,当地不是没有粮食,而是由于江宁府要凭券发粮,由于领取粮食的环节太多,等到江宁府把粮食发到这些病人手中的时候,有的病人早就饿死了。程颢凭着一颗爱心向负责漕运的官员要求粮食就近贮存,这些有病的船夫一到就发给粮食。这一措施“自是令生者大半”。后来有人评价程颢的这一举动是“措置于纤微之间,百人已受赐”。也就是说,由于就近发放粮食,使百十名般夫都活了下来。
(7)、从此之后,儒学的每一次大变革几乎都离不开这片土地。
(8)、孝感临空经济区的建设,正热火朝天、如火如荼;而且气势宏大,已初见规模。
(9)、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二程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他们认为阳阴二气跟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五)
(10)、所谓九思,语出《论语》。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1)、在学风上,两程提出了“穷经以致用”的主张,突破了汉学不敢独立思考的墨守成规的治学方法,不失为一大进步。当然,在理学后来被定为属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后,就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开放,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故其消极面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12)、这条静静流淌的河就是伊河。它发源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经熊耳山、伏牛山蜿蜒而下,穿伊阙,入洛阳,至偃师与洛水合流,合称伊洛河。伊洛河奔流不息,在不远处汇入黄河。周公曾在此营建洛邑、“制礼作乐”,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礼乐文明,肇始了泽被后代的儒家文化。
(13)、(《遗书》卷二十一下)这样就把客观精神的“理”和主观精神的“心”共同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它无疑是唯心主义的心理观。在人性论方面,他们对告子的生之谓性,孟子的性善论和韩愈、李翱的性品类说进行了综合改造,并袭用了张载关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分。他们认为,天命之性就是所谓“天理”,包括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内容,是一切人固有的先天本性,也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特点:“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粹言》卷二)当抽象的天命之性通过“气”的中介作用降落到人体时,就产生了“气质之性”,由于气禀的清浊偏正不同,也就造成了人的贤智愚不肖乃至柔缓刚急等心理差异。他们对人类和动物的本能进行了比较:“万物皆有良能,如每常禽鸟中,做得窠子,极有巧妙处,是他良能,不待学也。人初生,只有吃乳一事不是学,其他皆是学。”(《遗书》卷十九)他们对思维问题也有精辟见解,认为“感悟”是思维的结果:“思虑久后,睿自然生。”
(14)、原来他们是慕名来拜访河洛大儒程颐先生。然而,不巧的是,他们发现先生正在冥坐。管家发现他们站立门外后,连忙外出相迎,并邀请二人进屋。二人顿感进退两难:进,不忍惊动先生;退,又不忍放弃请教的机会。虔诚、迫切的求学心情让二人决定在门外静候先生。
(15)、宋·程颢、程颐《二程粹言·论学篇》说话不一定要多么有文采,重要的是要措辞恰当,如果措辞恰当就说明你这个人是有文化的
(16)、从此程颐深受启发,发愤读书。兄弟二人还在家乡建望鲁台,祭拜万世师表孔子,日日在望鲁台上诵读史书。
(17)、时隔四年后晚春时节,一恒兄来武汉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听说黄陂重修二程书院的主体工程竣工,表示将再次来陂考察。我在表达欢迎之至的同时,并转告新任台办主任刘忠明。华中师大毕业的忠明兄也一直关注二程书院,当即决定请一恒兄为开馆在即的二程书院来一次预热。
(18)、“二程”父母十分重视子女教育,专门为两兄弟请了当地两位名师,一人负责传授礼、乐、书、数知识,一人负责射、御技能。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二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十岁时,程颢就会写诗。有一次母亲给他讲晋代廉吏吴隐之的《酌贪泉》诗,说是吴隐之路过石门时,见到一处泉水,当地人叫贪泉,一般官员是不喝的。因为喝了之后,就会变贪。吴隐之却喝了,并写下《酌贪泉》: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思是说,古人说这泉水,喝一杯就会贪千金。可是要让伯夷和叔齐(商朝人,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喝了这水,也不会变贪。程颢读了《酌贪泉》诗后,写了两句诗:“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意思是只要心中意志坚定,外物怎么能改变?一个十岁的孩童,能写出这样涵义深刻的诗句,足见其情操高洁。
(19)、然而,原闵集乡、祝家畈前的一座土台孤寂地兀立在那里无人理睬,渐渐被遗忘。与当今此地的火热情景,及它曾经的辉煌极不相称。它曾是古环川八景之程台夜月的所在地——凤凰台。
(20)、专欲益己,其害大矣。欲之甚,则昏蔽而忘义理;求之急,则侵夺而致仇怨。
(1)、当你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挑战时,心里阳光的人总是视困难和失败为垫脚石,把它当成人生路上的一次磨砺,从而增添了克服困难和战胜失败的勇气,它会让你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让你去检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
(2)、其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
(3)、程母有仁爱之心,邻居有个商人的媳妇去世了,留下了一个三岁小女儿没人照看,她把她收养过来,细心照料,视如己出。她对二程说:做人要“视人善当如己善,视他物当如己物”。开始他们不解其义,程母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将别人善良当做自己的良善进行吸纳;对他人的东西要当成自己的东西来爱护。就像我收留商人家的孩子一样。”
(4)、老人们说,是邵雍升天了,棺材里空荡荡的,只剩下辘轳头。这事也就这样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