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谚语及其含义是什么64句精选

气象谚语有哪些并简单解释

1、气象谚语有哪一些

(1)、时值寒露抓秋耕,秋收秋种莫放松。采棉刨薯回茬麦结合秋浇快进行。浇地造林集饲料,山药异地换种子。

(2)、Copyright©2014-2022 心语文化

(3)、对于大地山川、树木花草认识的谚语也不少。农民一年四季同土地打交道,知道什么土壤宜或不宜种庄稼。如有一种黄土地就不宜种庄稼。“有钱莫买黄土地,耕起来双手扶着犁(lei)弓尾(mi),窖至咯薯子根根哩,种至咯花生泡子哩。”农民犁地是用一只手扶着犁的,要用两只手扶犁说明要用很大的力劲,说明这种土壤很板结,所谓“天晴一块铜,落雨一包脓”;黄土地没有肥力,种的红薯和花生根本难有收获。对土地的深翻要因情况而异:“田要有隔(gag,底),地要无隔(gag,底)。”水田若深翻无底隔,庄稼的稿就会疯长而不结果实,栽的禾长出瘪(bie,高安话为yed阴入)谷哩;旱地深翻后庄稼长得又粗又壮,结的果实又多又大。过去乡下人走的是土板路(没有硬化),有独轮车把路碾压成槽,路面高低不平,这时有人就会告诉我们:“落雨走槽,天晴走包。”走在槽里不易容打滑,走在包(路的高处)上容易起步,反作用力大走得快。高安大地早就有人居住,时间久了就形成了村庄,而且有不少的大村庄,有多大?“谌一千,贾八百(bag或为傅八百,又为“艾八百”),长沙铺里无底隔(gag)。”这里分别指的是灰埠五里谌家,新街畲山贾家,栎里艾家、珠湖场傅家和黄沙长沙铺范家。从高安城往西走去宜丰,在高安城附近有哪些地方?“一里不出城,二里太阳门,三里熊家巷,四里月潭上(或节妇牌),五里五里牌,六里黄土堆,七里桥,八里巷,九里张家庄(或荷塘张),十里望城岗。”还有对石脑的调侃:“高安石脑子桥,蚊(min)虫大似牛(geu),打(hon)它(qie)三扁担,还在地下里跳。”

(4)、谚语是对生活的生动写照,它分许多种类,有生活谚语、哲理谚语、风土谚语、气象谚语、农事谚语等等,这些都是嘉兴老百姓积累了历代生活经验后的总结。比如气象谚语中,就可以用“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来形容这几天忽冷忽热的气候,像这类有关春天气候的谚语还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说的是清明以后,嘉兴就不可能再下雪了。“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意谓端午节以后,或许还会冷一冷。当然在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形下,这句谚语恐怕得改一改了。还有“春雾日日阴,阴阴塌塌到清明”;“春雷十日寒”;“春长雨水多”等等,比如“三月廿三落,落到茧头白;三月廿三晴,晴到翻芋艿”,说的是如果那天下雨了,就会一直下个不停,反之则相反。今年的农历三月廿是公历这个月的20日,到了那天,我们甚至可以测试一下这句谚语到底准不准,大家可别忘了。

(5)、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6)、向前散射型能见度传感器、风向风速传感器、深层地温传感器、蒸发传感器……各类形状奇特的气象观测仪器,使得何姿蓉好奇心爆棚,不断发出麻辣提问。“不耻下问,如果不问,怎么能学到知识呢?”何姿蓉说。

(7)、“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进入霜降节气后,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越来越频繁,昼夜温差迅速增大。尤其在江南、华南地区,气温的起伏愈发明显;而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早已呈现出一派“寒风落叶”的初冬景象。

(8)、说明:晴转阴雨以前,空中水汽、尘埃显著增多,阳光中除红色光外,几乎全部散射,所以太阳光盘呈现"胭脂红",预兆将有风雨。

(9)、将下雨:蝉停止鸣叫、乌鸦在天空中叫、白天乌鸦抢窝、麻雀成群在屋檐下、蝙蝠成群在角落、蟑螂特别多、蜻蜓低飞、燕子低飞、蚱蜢在地上跳、蛇钻出洞来、蚂蚁回巢、蜘蛛停在网中心不动、牛羊找乾地躺下来、鸟兽成群结队、水中的鱼无缘无故一直跳、多飞机云、乌云。

(10)、其实还有很多小动物,如蚂蚁、蚯蚓、乌龟、蛇类、蟾蜍、青蛙、蝼蛄、蜻蜓及飞禽、家畜等都有自己对自然界变化的感觉,它们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做出本能的反应,例如蜘蛛在晴天回来吐丝张网捕食昆虫。当天气转阴雨时,气压下降,湿度增大,蛛丝沾上了水分粘不住物体,自身的吐丝器也吐不出丝毫来了,于是它会把网收起来,躲在安全的地方。而当天气转晴,空气的湿度下降,它的吐丝器由可以畅通吐丝了,它就会又出来工作了。所以农谚“蜘蛛张网天色晴,蜘蛛收网天落雨”就是这个道理。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摸索出动物活动异常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

(11)、以农时节气来命名的暴,如老少皆知的处暑暴。处暑在8月23日,这时正是由盛夏转入初秋天气的过渡阶段,台风、暴雨、雷雨的机会很多,所以处暑前后刮大风、下大雨的可能性很大,农民称之为“处暑暴”。

(12)、雪打高山霜打洼。严霜单打独根草。晚稻就怕霜来早。

(13)、   我们都喜欢天上的云霞,像棉花糖一样,霞其实就是在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经过云层散射的结果,因为云朵中的水汽比较大,会将蓝光,紫光等冷光散射掉,而红光和黄光等暖光,就会穿透云层,从而让云看起来就像染上了红色,形成了美丽的红霞。日出时就称为朝霞,日落时就称为晚霞。

(14)、谚语,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比如,嘉兴话,“眼睛一夹(gà),老母鸡变鸭”;“皇帝勿急,急煞太监”;“王小二过年,一年勿如一年”等就是分别形容变化的迅速、当事人性子缓而旁人为他着急的心情以及境况的变差。

(15)、棉是秋后草,就怕霜来早。轻霜棉无妨,酷霜棉株僵。

(16)、首先,周老师通过一个情境故事强调了天气预报的重要性,跟同学们一起探讨了获取天气预报的种种方式,把同学们的答案整理并板书到黑板上,并且播放幻灯片,具体展示以上几种获取天气预报的方法。

(17)、认识自然的谚语,包括对天象气象、农事季节、大地山川、虫鱼鸟兽等方面的认识,在下面的介绍中,没有按此更细的分类,信手写来,不一定都有严格的内在联系。

(18)、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知乎》。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与管理员联系处理。

(19)、“原来这就是‘智慧气象’,我今天真是大开眼界了。”小记者吴桉祺扬扬手中记满笔记的笔记本说。

(20)、“快看,这里有好多老古董!”这些被小记者们爱称为“老古董”的气象仪器设备,正呈一字形排开,整齐地排放在桌子上,接受着小记者们的热情观赏。

2、气象谚语及其含义是什么

(1)、“秋啦啦”尤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比较大,因为这一时期正是棉花、水稻生长的旺季,若逢伏旱严重的年份,则对缓解伏旱,对各种作物、特别是对棉花的生长十分有利,农民说“未秋先秋,棉花罗朵像绣球”,就十分形象。

(2)、  气象谚语是中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观察和总结而得来的智慧,也是早期劳动人民对四季轮回、天气变化、斗转星移等的认知。

(3)、指摇船的时候如果总是让人代替,那就一辈子不会摇船了。

(4)、1983年4月份偏东风达20天,当年的梅雨量达到270mm,梅雨期出现7次大暴雨。

(5)、霜降没下霜,大雪满山岗。霜降见霜,立冬见冰。霜降见霜,小雪见雪。

(6)、不同于其他的伙伴,小记者陈哲越很少发问,一直安静地倾听,只是默默地埋头记着笔记。“大家问的问题也是我想问的,我觉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知识本来就很难理解,如果再不记录下来,等一会,就会全忘光了。”陈哲越说。

(7)、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

(8)、崇明的观天专家、被称为“崇明岛上天公公”的秦卫堂几十年来作气象预报,并搜集了大量的天气谚语。在他著的《长江三角洲天气谚语应用》一书中,把670多条谚语分成16类,本书引用的谚语主要来自该书。这里,根据他的解释,把在崇明地区流传广泛的若干谚语做简单释例。

(9)、到了冬天,“十月无霜地下寒”。若十月初一到十六日打了霜,预示来年有个好年成。据老人说:初一打了霜,便是一两霜,初二打了霜,就是二两霜,依此类推,十六打了霜便是一斤霜(古人以十六两为一斤)。这十六天中要打了一斤半霜(总数),来年就是好年成(这种说法不知准不准,好像现在十月初一到十六打霜的日子不多)。冬天气温低,不易有强对流天气出现雷电现象,但有时冬天偶然也会响雷,这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冬天打雷响咚咚,十只牛栏九只空。”在农耕社会里,牛是农民的命根子,没有牛种田可就困难重重了。每年冬季和春季都会有寒潮(在春季叫倒春寒),在大风来到之前气温一定会升高,温度升到只穿一件单衣,甚至打赤膊;可是强冷空气一来,人们又穿上了冬装,甚至要烤火御寒,这就形成了一句谚语:“昨日咯赤(tag)膊,今日咯炙(dag)火。”“炙火”就是烤火。冬天也会起雾,高安人说:“冬雾晴,春雾雨,夏雾日头晒煞鬼。”这是说冬天的雾消散了天会晴,春天起了雾会下雨,夏天的雾消散了,太阳的晒烤会更加厉害。冬天到了冬至就起“九”,我们再回到《九九歌》来,它的前两句是:“一二霜风不出手;三四冻破碓臼(doikeu)。”刚进人们冷得把双手缩在衫袖内,而到了三四连那石头凿成的碓臼也会冻破,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冷在三九嘛。

(10)、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气象知识、学习应对气象灾害常识、树立从小学科学的观念,管城区创新街花溪小学一四中队,为大家展示气象谚语。

(11)、离开科普小课堂,小记者们都收获了满满的知识,他们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想要与各类气象观测设备近距离接触一番。

(12)、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六月无风水也吼。

(13)、立秋前后为什么会有“秋啦啦”呢?这是因为大暑和处暑这一时期正是太平洋副惹高压带控制华东地区的时候,日照足,天气热,吹的大多是东南风或南风,这种风会带来大量的暖湿空气,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的蒸发上升。当水汽蒸发上升到一定高度时,遇到冷空气就会凝结成水滴,从空中飘落下来。立秋前后,阳光照射强烈,气流波动较大,水汽的蒸发忽快忽慢,上升得水汽与冷空气交流有先有后,所以天空出现的云状成条条块块,俗称“造桥云”。谚语说“造桥云,雨淋淋”。这种雨不会大,下得时间也不会长,所以崇明谚语又说“云里雨,吓小鬼”。“秋啦啦”有时一天会出现几次,给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一定麻烦。

(14)、多数气象谚语是人们观察当地气象的经验总结,仅适用于局地小范围。

(15)、高安的谚语内容丰富,若要归类可归纳成许多类别,现在我只粗略地分成三类:认识大自然的;认识人或人生的;认识社会的。下面行文就按这三类内容来介绍。

(16)、翻斗雨量计成为小记者们的心头爱。他们纷纷拿起水,倾倒在上部的漏斗处,下方的翻斗则像跷跷板似得不停上下摆动,使得水滴不住地流淌。“翻斗雨量计每次流下的是0.1毫升的雨量,这在当时是用来测量一天的降雨量。”周建宁解释说。

(17)、(本文根据杨立艺、施仲君编写的崇明民间文化乡土教材改写,经秦卫堂老师审阅)

(18)、“暴”大致分三种,一种是以大气韵律活动来对应的,如:春雪暴;一种是以农历日期来定名的,如三月初三田鸡暴,九月初九重阳暴;一种是以农时节气来命名的,如:处暑暴、夏至三期谢秧暴,谷雨前后的芥菜黄梅小鸭暴等。

(19)、一般而言大气尘埃变幅是不大的、而水气变化却是很大的,所以霞光显著与否,一般反映着大气含有大量水气,如果有云层,云块也就自然会染上橙红艳丽的颜色,无论日出或日落前后出现鲜红彩霞,都说明大气中含有大量水汽,但为什么同样是霞光,朝霞就要气候转坏降雨呢?

(20)、瓜窖糟,如仓倒。鲜瓜烂,饭丢半。地瓜要坏,快切快晒。

3、气象谚语有哪些并简单解释图片

(1)、天气变坏:水沟臭臭的、海水起大浪(起风)。

(2)、周老师通过这个很接地气的实例让学生学会理解天气预报,对一些知识点做简单的解释。学生们可以看到天气预报显示后面两天有小雨,能够说出应对措施是出门带伞。周老师的这节科学课特别注重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现实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浸种育秧是一件很重要的农活,它决定一年能否有饭吃的大事。什么时候浸种育秧呢?谚语说:“懵哩懵懂,清明浸种。”但对这句话也要灵活掌握,因为每年的清明时间有早有晚(这是对农历而言,而阳历则是每年4月4日或5日),所以有“二月清明后浸种,三月清明前浸种”的说法:若清明在二月,则要在清明后浸种;若清明在三月,则要在清明前濅种。本文开头引用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举例说:“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这可能是指华北黄河流域的情况,而我们江南则应是“清明前后,安瓜点豆”。栽禾的时间不能迟于立夏,若栽迟了,则“立夏禾子,收一箩子”,这个收成就太低了。栽禾以后,天晴落雨都要出门:“天晴咯木棍,落雨咯竹棍。”意思是说天晴要去锄棉花草,因锄头把是用木头做的;下雨就要去耨(普通话nou,高安话lu)禾草,耨草把是用竹子做的(现在种田不用耨禾草了,可是过去说“禾草不耨不长”)。栽至(“至”完成时语气助词,本文所有用作助词的“至”皆同,此处是表音百表义)禾来麦又黄,割至麦子看龙船”。栽禾、割麦的农活接踵而来,忙了一阵后可以去看赛龙船了,这可是浓浓的乡愁。“三月箩担(dàn)担(dān)。”指菜园里的蔬菜生长迅速,收获量就大了。到了谷雨边,旱地的油菜,菜园里的白菜、芥菜等都要收进来,所以“谷雨过,乱刀哩剁。”立夏前栽好了禾,它就飞快地生长,“芒种忙打苞,夏至要禾交”,说出了禾苗成长的过程。我没有收集到秋收和冬藏方面的谚语,只有一条种蔬菜的说法:“九月栽菜十月吃,十月栽菜炙(dag)火吃。”九月天气还不冷,此时栽的菜容易生长,而十月天气逐渐寒冷(“十月无霜地下寒”),蔬菜生长缓慢,要到冬天很冷的时候才有收获。

(4)、嘉兴是的的刮刮(确确实实之意——编者注)的水乡城市,“南人乘船,北人骑马”,因此以前流下来的有关与船相关的谚语也特别多,像表现同舟共济精神的“同船合命”,像长期经验积累的行船经验,“轻担让重担,空船让满船”;“坐在船头稳,不怕浪头打”;“摇船一条线,十里只摇九里半”;“只推勿扳,船头撞坍”等等。

(5)、附带说一下,吴语“推扳”一词的来源,我以为是源出于此。“推扳”有多种写法,有写作“推板”的,也有写作“推班”的,其实应该写作“推扳”,摇船的时候,你推扳不来,那就太差了,这也是吴语里这个词的原意,即差劲,逊色的意思,有时候也作动词用,是相差,相距的意思,又或者引申为“让”、“将就”。比如说,“伊格个人,做人倒是勿推扳的。”就是说这个人为人不差。“伊拉兄弟俩嘎头,推扳四岁。”就是用了“推扳”的引申义,摇船的时候,一推一扳间,船就不走了一段距离么,所以这里的推扳就是说,他们兄弟俩相差四岁。反过来,“一句闲话也勿肯推扳?”就是说,“你怎么一句话都不肯相让的?”也是用了“推扳”的原意,两船相会时,船老大推扳一下,船就让过去了。

(6)、解释:清晨日出前后出现早霞,预示着未来天气很快阴雨;阴雨天气现晚霞,预示着天气转睛。

(7)、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南风若过不下就阴天。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8)、以农历日期来固定的暴,如田鸡暴、重阳暴、端阳暴、正月二十落灯暴、八月初三潮神暴等,每年的日期都不一样。如三月初三田鸡暴,不管哪一年在或前或后的一二天,总会有一次风雨过程。因为农历三月初三前后正是冷暖空气交汇频繁的时候,蛰伏在土穴中的动物已苏醒出洞,若正好遇上闷热雷雨天气,田野中就会蛙声四起,所以农民称之为“田鸡暴”。

(9)、区气象局探测与信息保障中心副主任周建宁讲解旧式气象设备工作原理

(10)、《夏至九九歌》根据气温和天气的变化,从夏至日开始,每隔九天,作为一个天气变化阶段,划分为十个阶段,共计九十天。《夏至九九歌》内容如下:一九二扇子不离手;三九廿坐仔汗出;四九挥汗去汰浴;五九带着凉帽去走路;六九乘凉要泼水;七九早晚穿衣衫;八九夜晚盖单被;九个还有热阵头;九九加一马上要入秋,粮棉遍地收。

(11)、“雨滴会从中间进来,这个仪器通过感受雨滴的大小形状、速度,来判断暴雨、中雨等雨的类型。”一路行进,周建宁一路跟小记者们解释着降水现象仪的工作原理。

(12)、动物由它们自己的活动规律与习性。在不同的天气、气候条件下,它们的活动规律和习性会发生一些异常的变化。泥鳅在正常天气时,多数时间会沉在水底,如果它在水中竖起,身体垂直,或剧烈翻滚,甚至将头伸出水面,预示大风大雨将至。这是因为天气变化时,由于气压下降,湿度升高,水中的氧气减少,满足不了它的需要,便浮出水面来呼吸。所以民间有“泥鳅打桩,雨来风狂”的谚语。

(13)、指的是霜降这天要是下了雨,那么接下里的日子里就会有很多阴雨天。反之如果霜降这天是晴天,那么冬天里就会发生雨雪少的情况。

(14)、雾气升山顶,将有倾盆大雨;雾气散大地,无风且无雨。

(15)、“以前平潭的气象工作人员很辛苦,基本上都是三班倒工作,靠着这些气象仪器,运用自己长期积累下的丰富经验来预报天气。”周建宁告诉小记者们,这些设备都要靠人工读数等一系列操作过程,虽然过程繁琐,且相较于现代气象观测设备和手段来说,得来的数据也不甚精确,但是它们却是那个时代气象历史的见证者。如今,虽然气象预报都已被高科技手段所替代,但最终仍需依靠气象工作人员的丰富经验,进行估算和预报,人的智慧造就“智慧气象”。

(16)、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17)、白露是天气转凉的开始,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头不露”。在正常天气情况下,白露以后赤膊、下河游泳的日子不多了,因为这时的气温会逐渐下降,北方冷空气南下的机会多了。那么白露日的天气情况和风向为什么对下阶段的天气好坏、气温状况由一定的指示作用呢?这时因为白露日(包括前后一二天)吹偏东风,说明北方冷空气活动还未增强,控制本地区的暖湿空气还比较稳定。但小股冷空气会不时扩散南下,这样冷暖空气交流频繁,雨日、雨量将会增多。同时,因为暖湿气流还会在本地控制一个时期,往往会出现气温偏高的天气,病虫害就容易发生,对农作物、蔬菜瓜果等生长都不利。这种现象农民们看得多了,便总结出“白露日的雨,到一处坏一处”的谚语。

(18)、“首先要通过雷达、卫星资料,地面、高空观测等原始资料的收集,制作、分析天气图,进行数值天气预报和天气会商,再通过制作电视节目、电台广播、微博等把天气预报产品发布出去,这才成了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天气预报。”伴随大屏幕上PPT的闪动和讲解员的讲解分析,天气预报产品生产线的全部面貌,就完整清晰地呈现在了小记者们的眼前,惹得小记者们直呼“太棒了”“很神奇”。

(19)、在农耕社会里,农事和季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什么季节该做什么农活,该种什么收什么,不能乱套,所以古人有“不违农时”的告诫。古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若是“春头晴一日,农夫作田不费力”,这里的“春头”可能是立春的前一天,也可能是立春的第一天。“春争日,夏争时,万事宜早莫宜迟。”下面谈谈以前的农民是怎样随着季节的变化安排农事的。

(20)、“大家看看屏幕上这4个常见的天气符号是什么?”“晴天、暴雨、冰雹和小雨。”小记者刘宇航率先抢到发言权。对气象知识的了解让刘宇航自信满满,他的准确回答,不仅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也从工作人员的手中拿到了气象科普读物的小礼品。“其实掌握‘天气密码’很简单也很有趣,平时就要多看多读,回去我要把这本书认真品读一番。”

4、气象谚语有哪些并简单解释一下

(1)、这句农谚的解释是霜降这天不下雨的话,暖和的天气就会持续到立冬,冬天就会晴天多,不会太冷。

(2)、每年6月上中旬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就要进入梅雨期了。因为这时江南的梅子正处于成熟阶段,所以叫它梅雨。也因为这个阶段空气十分潮湿,阴雨天多,日照较少,家里的许多东西容易发霉发黄,所以又称“黄霉天”。

(3)、因为北半球春夏的天气风向、大都是东南风,形成降雨的大量水气基本上是从东南方向输送而来的,朝霞表明了有大量水气流向本地,而日出后正是气温不断上升、气流对流加快,容易形成雷暴天气(对流可理解为水气分子上下震荡摩擦、结果产生了冷却凝聚和电),又由于我国地势海拔是东低西高,含大量水气的地面气流在不断西进上升海拔的漂流过程中、容易遇冷降温凝聚雨滴形成降雨云系,降雨可能性逐渐增大,所以朝霞、预示天气将要转雨的征兆。

(4)、当然,这只是一个经验规律,不可能100%准确,而且适用的地区和季节都有限。到了多雨的我国华南地区,或者南方的夏季时期,由于副热带高压的北抬西伸,高空的西风带北移很多,这一句谚语就不太适用了。到了热带地区,多雨多云,晚霞还有可能是台风的前兆;而朝霞之后也不一定就是阴雨天,可能是台风影响结束的标志。

气象谚语及其含义是什么64句精选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