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106句精选

论语每一则的感悟

1、论语每一则的感悟100字

(1)、大树说,真对不起,你看我也变不出玩具,这样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都摘去卖了,你就有玩具,有学上了。这孩子一听就高兴了,把果子都摘了,欢欢喜喜走了。

(2)、对从事管理工作的我来说,“以身作则”是无言的要求,要做到遵章守纪、秉公处事、廉洁自律、谨言慎行等,须先求诸自身,严于律己,约束自我,再去要求别人,感化别人,带动一个群体形成风清正气的工作局面。此外,还有“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思想,对我处理日常工作都有启发。

(3)、这孩子跟大树说,其实我现在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动了,有树干我也不能爬了,我从外面回来了,我现在就是想找个树根守着歇一歇,我累了,我回来就是跟你玩的。

(4)、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深思熟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们班这个小小的集体也会有“姚明”“王羲之”“达芬奇”“宋祖英”“华伦庚”“冰心”等。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篮球却是动若脱兔;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动听;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满脑子的数学;还有的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倒是写起作文来便妙笔生花了……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啊。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所谓平凡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坚韧不拔的大树。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

(5)、“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6)、拿出来论语,重新读,发现和去年读论语已经不是一个感受。

(7)、她不是我们想像中的英雄,没有惊人的事迹,她无非就是从嫁到这个村子开始,就义务赡养村里所有的孤寡老人。她自己去一家一户认门,看到刘爷爷刘奶奶瘫在床上,她跟他们说,我以后天天来给你们做饭,反正我们家喝稀饭你们就跟我喝稀饭,我们家吃窝头你们就跟我吃窝头,但是我一定不会让你们断顿。

(8)、《论语》流传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的事实向后人证实了它拥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相信大家通过阅读这本书后,也一定会为它的魅力所折服。论语的读后感4《论语》这一经典已在世上流传了上千年,但人们对它探索的热情却未减退,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对它进行更深的的研究。在这循环之中,我也参与了进来。《论语》真不愧为经典,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值得细细品、慢慢读。例如这句脍炙人口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9)、因为我是中途加入学习班的,为了赶上学习进度,我除了集中上课学习外,还通过网络视频,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论语心得》、鲍鹏山老师主讲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以及台湾傅佩荣老师主讲的《论语300讲》。通过这些学习,我对孔子的平生经历和《论语》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

(10)、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旁人通过学习光耀门楣,而我却仍然事事靠老师,靠家长,总希望别人推着自己前进。现在我明白了,我以后要自己努力学习。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知错就改,自我控制,努力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论语的读后感12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三字经》、《弟子规》、《论语》……我现在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学的是《论语》。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论语第一则读后感篇三《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12)、这个老树根很高兴,他又看见孩子小时候的样子了。

(13)、往往是最简单的东西被忽视了,也就是忘了“入则孝,出则悌”。对自己亲人的这个环节是最容易忽略的。

(14)、这里面其实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入则孝,出则悌”。孝悌之义,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讲的都是伦理亲情之爱。要先与自己的父母、兄弟这些亲人把关系处好了,这是第一个层次。

(15)、可以说,父母之年在我们的心里可能永远是惧大于喜的,因为我们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给的太多。所以,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真是到了那一天的话,我们就是捶胸顿足,涕泗滂沱,再三追悔,父母在的时候少顶一句嘴多好,多做一件事就来得及啊,但是一切都过去了,来不及了。

(16)、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耶?”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7)、其实,林秀贞最后所做到的境界已经是仁爱了,但是她最初的起点,不过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农村妇女的孝敬之心,无非就是把别人家的老人当成自己家的老人,如此而已。

(18)、这短短的一则语录让我联想到了我身边的人,他们凭借着自我的才能和毅力。努力学习,温习,最终成为一个才华出众的人。我们不也这样吗?如果我们被忧心烦恼甚至怨恨蒙蔽了双眼,那么势必会影响自我的工作和学习。否忠诚,守信及温习了。对自我有严格的要求,真令我敬佩啊!

(19)、《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20)、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的读后感14今天学习了《论语十二章》,我认为论语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影响。

2、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

(1)、天神说,放心吧,我们已经早早派去了天使,每个小生命都有一个特定的天使在等着他。这个天使会终其一生,忠诚地对待这个孩子,在最黑暗的时候会给他光明,在最寒冷的时候会给他温暖,在所有风险来临的时候,会拼着性命保护孩子。

(2)、原来坚持到底就可以取得胜利。论语的读后感10每一则语录虽然都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几个赋有表现力的关键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眼前,是什么文章这么精炼,表达又这么生动、形象呢?不知道?我来告诉你,是《论语》十则。(.)

(3)、比如我们努力让餐桌回归自然,说起来没什么,但是为了目标去做了,在山里行走,天黑回到县城踏上柏油马路都幸福的要死,走了很多路终于找到一个原生态食材,那种喜悦真有种喜极而泣的感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懂得道理之后,去践行,当印证了所学的道理,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朝目标又进了一步,真的是很喜悦的。

(4)、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没有万金油般的流程,也没有谁手把手一步一步的教。

(5)、《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6)、我们人类走到今天,也许社会制度在变,但“孝”就不是为人之本了吗?也许这个理念可以不变。《论语》里说,“君子务本”。一个人去伪存真,能够在最朴素的地方见出做人的核心价值,那么在一片纷乱迷茫之中,或许他就不会走得太乱,或许他不至于走得太远。

(7)、    本书延续了于丹的独特风格,以现代的视角来讲述孔子的思想。在书中,于丹教授从多个方面阐述了《论语》的朴素和温暖,以及至始至终充满的智慧。她用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且能激起共鸣的文字告诉我们,《论语》的智慧不止于一两则警句,更珍贵的是一种思维的方式。翻开此书,您将和于丹一起,从孔子的简约朴素中,领略社会人格的自我实现、以身践行。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我们修养身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8)、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日常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9)、第二天就蔫了,怒放的蔫了,花蕾却有着放弃开放的势头。花蔫了,小白更加蔫了。各种咨询,才发现此花喜欢阳光,喜欢风,喜欢水,饭量极大,又招蜂引蝶。

(10)、这是论语开篇三句,好像没有人不知道,意思好像也都明白,但是今天我想说说读这三句话的感受。

(11)、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孤立的现象,也没有一种孤立的标准。我们都在用自己的心去揣测他人。作为子女,如果我们能够换位去想,那么与其等到父母身后,我们去尽一年之孝或者三年之孝,还不如趁父母在的时候我们再多做一分一毫。

(12)、随后先生又我们讲解了“有朋自远方来”,这里“朋”可并不是指普通的朋友,而是指知己。“远方来”也不是简单的从远地而来如此,不但是指空间上的远方,亦是指时间上的远方。例如你对于某件事情的看法,于已作苦的某位先贤相同,你又何尝不是这位先贤的知己呢!“人生难得一知己”、“士为知己者死”从些话语中不难看出有这样的朋友从远方而来,自然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件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件愉快的事?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说的就是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以德服人、注重修养,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自身要懂得体谅别人,原谅别人,帮助、关心别人,这也是大圣人孔子的处世之道。

(14)、这种态度在今天,就不值得提倡。为什么孔子要这么提倡呢?我们可以先看看更深层的背景。在春秋时期,周天子乃至各诸侯国的君位继承都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当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一套礼仪体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君、臣、父、子,这个关系是一体化的,也就是说,儿女的孝敬跟臣子的忠诚连在一起。提倡孝道,跟以礼立国有关联,所以孔子把“父慈子孝”这种伦理范畴之中的父子相隐行为纳入“礼”的秩序之中,认为这种行为是值得提倡的。

(15)、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6)、“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

(17)、子游问孝,子夏问孝,老师都铺陈了一些大家普遍认为是“孝”的行迹:去好好地做事,养着父母,有什么好吃好喝让父母先吃先喝,有什么劳顿自己可以先担当,这些事情大家都认为是孝了。但是,孔子都要反问一句,这些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这些真是孝吗?

(18)、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圣人,没有圣贤的架势,他只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传道者,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19)、    我们想,获得大智慧以后是为了干什么?大智慧的获得,不是为了我们的蜚短流长品评人物,是为了有用。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知人之后应当知道如何用人。

(20)、《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3、论语每一则的感悟 美篇

(1)、举一则非常心酸的例子,一个特别棒的人得严重风湿,经常痛的站不起来,彻夜难眠。望着夕阳日落西山,恍惚中海日又升残夜。极端的时候,就想快点结束一切。没有,他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

(2)、就这样,每年他就是在摘果子的时候匆匆忙忙来,平时都没有时间来玩儿。等到他读书以后,又有很长时间不来了。再过一些年,这孩子已经长成一个青年,他再来到树下的时候大树更老了。

(3)、作为一名小白,刚买来的花,知懂给她浇水,也仅仅一点点,全然不知道,她对水的需求,足够是一个什么量。

(4)、《论语》中有很多观点,也是启示我们要善于向他人学习,汲取优点,吸取教训,完善自我,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

(5)、宰我说:“我心安啊,没什么不安。”孔子就告诉他:“女(汝)安,则为之!”(《论语·阳货》)如果你自己觉得心安的话,你就可以这么做,没有什么,不必特别地刻意。

(6)、孔子就是这样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人家知道我,来向我求学,我能用得出去,我就用出去,帮助他人。

(7)、还有个小故事是《佛会知道》,这故事就讲,做人要诚实,就算老板不会发现,但是佛也会知道。所以我们要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的做人。

(8)、《论语》一书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也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儒家学派的主导思想。书中从各个角度来论述仁义道德,内容丰富,举凡思想修养、行为举止、风俗礼仪、国家治理,可以说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9)、读书也是一样,学习也是一样,达到足是很难的,也更加难去到过的程度,当然,如果一天24小时的总时长过度,会导致身体健康,这是一些鸡娃疯狂的家长容易忽略的,因为自己不能感受孩子的感受。

(10)、这就要踏踏实实的做实事,不要沽名钓誉,不求名气,不求人知,如果整天吹牛,名不副实,会有奇祸的。

(11)、(公冶长)我将孔子这六类人的对举看作是对第一条标准的具体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线。我觉得以上这两条标准非常符合孔子对“仁”的追求。从“恭、宽、信、敏、惠”这些“仁”的细目来看,“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孔子一生努力实践“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渗入了他的这一标准。直、谅和多闻分别从立身、对人和学识三个方面对选择朋友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又完备的要求。论语的读后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2)、一个为了一个伟大理想孜孜奋斗的人都是伟人,无论成败都是伟人。伟人从来都是寂寞的,自古圣贤皆寂寞,受不了寂寞,也享不了繁华。

(13)、我们看到,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去完成这样一部大书,一方面可以说是继承了其父司马谈的遗志,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他周游天下的经历使他开阔了视野,为这部大书奠定了基础。

(14)、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自己的儿女。

(15)、孔子从来不要求人们必须怎么做。宰我不愿意守三年丧,孔子说一年你心安则为之,也没什么。他更不会要求我们两千五百多年以后的人,你必须怎么做。他只是提这么一个建议,但是这个建议对很多儿女来讲,意味深长。

(16)、什么叫做“又敬不违”?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孝顺”,孝顺孝顺,顺者为孝。很多时候,我们的孝心就在于不违背。当然,也有些儿女跟父母的冲突属于大是大非。但是,如果现在做个统计,父母、儿女之间所产生的冲突,究竟有多少是大是大非,关乎道德,关乎家国大义?这种事情毕竟很少。

(17)、其实,如果我们静心而思,考虑什么是我们的核心道德,那么就会发现,一个人在处理自己跟亲人的关系上真正做好,也许不经意间会对整个社会都可以辐射出一种强大的力量。

(18)、他回到这棵树边的时候,大树跟他说,孩子啊,真对不起,你看我现在没有果子给你吃了,也没有树干给你爬了,你就更不愿意在这儿跟我玩了。

(19)、《论语》里有20篇,有的是讲学习的,有的是讲孝敬父母的,还有的是讲诚信的,这本书教会了我怎么做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说的: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我们应该也像千里马一样,要有坚持不懈的品质,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不能做成大事。

(20)、《温故而知新》这篇文章讲的是孔子有很多徒弟,其中有一个叫颜回的人,有一次颜回问孔子:”获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孔子说:”获得新知识有许多途径: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在交往、生活中自学等等“。颜回又问孔子:”还有别的途径吗?“孔子回答:”温故而知新也可以获得新知识,温习已经学习过的东西,可以由此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颜回听后高兴地说:”弟子明白了,我一定按照老师的说法去做“。

4、论语每一则的感悟300字

(1)、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甚至差别非常大。如果你想达到一个开阔的生命境界,那你首先要问问自己,我的人生格局到底有多大?

(2)、司马迁就这样接受了父亲的嘱托,最后写成一部大书—《太史公书》,也就是名传后世的《史记》。

(3)、如果以上这些都做到了,孔子才说到第三个层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你要是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献知识。孔子很注重实践,实践之余你才可以去学点书本知识。只能学而不能行,这在孔子看来,也许很不恰当。

(4)、是的,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童话里的天才不会有,就算有,也不会是天天无所事事的你。

(5)、对于知识,“学”只是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和“习”结合起来,只有用丰富多彩的知识点缀自己的大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朋友从远方千里迢迢的赶来,我们应该感到无比快乐与荣幸,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增加友谊,这样难道不开心吗?我们做人要坦坦荡荡,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事物。

(6)、当然这个远方也不一定是空间的远,也有可能是时间的远,有些人一辈子都不被理解,去世后多少年才遇到知音也是常有的。比如孔子五百年后才遇到汉武帝遇到董仲舒。

(7)、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8)、司马谈又说:“所谓孝,始于事亲,接着是事君,最后必能使自己扬名后世。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是孝之大者。你记着我的话吧!”

(9)、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为人处世谨慎恭敬,有孝子的美名。 

(10)、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11)、如果不看前后文,孤立地看“无违”二字,很容易将孔子对孝的解释误解为盲从。其实,略微注意一下后文很容易发现,这里的“无违”讲的是“无违礼”。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2)、读了这一句话,我的感悟十分深刻,是啊,光明似水,日月如梭,一眨眼,如水般的时间已过去了十年多了,我也步入了中学的大门了,我们的时间会如急流、瀑布一般的快,这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时间。古代读书人五湾笔下的《次北固山下》上写道”海日生夜,江春入旧年“,不错的旧的一年好似还没去,而新的一年却已将要将旧年给推去了。

(13)、有无数种例子,可以佐证,如果这个区间太小,做起来,是非常的困难,也很难达到最佳的效果。

(14)、在这三十多年中间,她自己的四个儿女陆续出生,孩子们就把村里这些老人都看成自己家的爷爷奶奶,都帮着妈妈去这家剪剪指甲,帮那家拾拾柴火,大家就这样过来了。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16)、孟武伯曾经跟孔子问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了这样一句话:“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什么叫孝顺?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应该只有一件事,就是儿女得病了,只有这件事可以让他们真正担忧。如果说儿女病了,还能让父母不担忧,这在人之常情上说不过去。儿女都是父母心头肉,不管是儿女四十岁还是五十岁得了病,老爸老妈那也是心如刀绞,老人说还不如让我替你病呢。所以得病不让老人担忧,你是做不到的。

(17)、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吗?

(18)、从前有个故事叫《安贫乐道》,这个故事讲了原宪听了孔子的话,要在怎么贫苦也要读书,没有多余的财富是贫苦。子贡却只要财富,但他听了原宪的话,只是惭愧的离开了。这个故事讲到了:如果是富有与贫穷,都想要富有。但是有道德,爱学习,读书才是最重要的。

(19)、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20)、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

5、论语每一则的感悟150字

(1)、可是,后来他却发现,他那棵树就是长得比别人的好。那棵树长得特别快,树叶长得特别鲜亮。这是一棵特别茁壮的小树。

(2)、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君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3)、老树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是在树下玩大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这样的一种成长,在父母身边长大,走向社会。但为什么人到最后才会归来呢?这就是平时经常说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

(4)、孔子是个宽和的人,他不是特别地要求所有人都必须怎么做,包括他最看重的那些礼仪。有一次,宰我跟老师说:“为父母守丧,一守就是三年,好像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习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刚好是一年的时间;钻燧取火的木头四季都用不同的材料,一年也就轮过一遍。那为什么我们的丧期非得三年,而不是一年呢?”

(5)、全篇中的“子”“夫子”“孔圣人”“仲尼”都是指孔子。

(6)、孩子们一听,就很放心了,问,我们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那个天使呢?

(7)、   "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的七个章节细细品读后,何为“孝敬”、何为“大智慧”、何为“诚信”……会让你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8)、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

(9)、真正爱自己的父母就意味着包容和尊重他们的习惯。这是真正的敬。心理上的这种“敬”,直接导出来的行为层面就是“不违”。

(10)、习:鸟数飞也,从羽从白。鸟不停地挥动翅膀,练习飞翔。不断重复某一动作,便是习。经常练习必然会熟练,所以又引申为擅长、精通。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3)、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孔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我经常在饭后就拍拍屁股就走了,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经常在父母叫我去买东西的时候,推推拉拉,不肯去买,从来没想过父母会伤心;我经常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从来没考虑过父母挣钱很辛苦…….

(14)、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

(15)、《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马上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描绘学习的快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上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孔子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

(16)、对我们儿女来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知道以后,那就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高寿,得享天年,做儿女的现在还有机会孝敬他们;但惧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够陪在父母身边尽孝呢?我们还能够有多少心愿真正来得及完成呢?

(17)、大树说,哎呀,你这么长时间不来,你愿意在这儿玩会儿吗?孩子说,我现在要成家立业了,我哪儿有心思玩啊?我连安家的房子还没有呢,我也没有钱盖房子呀。

(18)、    读好书,好读书,让我们一起热爱读书吧!读书可以驻颜,读书可以美容,读书可以雕饰一个人的灵魂。让我们以书会友,结伴同行!

(19)、看见这一幕以后,这个孩子的生命态度就改变了。后来,他没有成为植物学家,而是成了美国总统。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

(20)、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自己的儿女。

(1)、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长辈有吃有喝。但是,这样做竟然可以算“孝”吗?

(2)、《论语》20篇,492章,11705字。读的最快的人一分钟2000-3000字,读3-5分钟读完了,读的慢的一分钟200-500字,那也是20分钟,一个小时搞定,然而实际上,有些人活了100多岁,也一遍都没有读完,甚至没有翻开过第一页。

(3)、孔子的言外之意是说,除了得病这件事我们无法担保,别的事情你就不该让父母担忧,这才是孝敬的孩子。也就是说,你的学习就应该让父母操心吗?做人正直不正直,总要让父母念叨吗?与朋友交往,自己买房子,做生意,干工作,这些事情做得好与不好,都得让父母不断操心吗?这些都不应该让父母担心。

(4)、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

(6)、林秀贞不光是养这一户,她在村里是见一个养一个,见一家养一家。她前后赡养了六位这样的孤寡老人,而且一定是养老送终。短则七年八年,长则十几二十年,每一位老人都这样养过来。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106句精选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