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到底在说什么?105句精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解读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含义

(1)、没有什么比同情更“沉重”的了。一个人的痛苦远不及对痛苦的同情那样沉重,而且对某些人来说,他们的想象会强化痛苦,他们百次重复回荡的想象更使痛苦无边无涯。

(2)、最糟糕的不在於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於人类已经忘记自由。

(3)、因此,她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之中,她在自我约束与苛责中艰难前行。她活得实在,也活得痛苦。

(4)、“萨宾娜内心对共产主义的最初反叛不是伦理性的,而是美学性的。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城堡被改造成马厩),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换句话说,也就是媚俗。”

(5)、它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情感性爱小说,而是一部引人思考的哲理小说,书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对生命及悲欢离合的展现。

(6)、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不能发现自我,并成为自我。

(7)、“因此,对生命的绝对认同,把粪便被否定、每个人都视粪便为不存在的世界称为美学的理想,这一美学理想被称之为kitsch。这是个德语词,产生于伤感的十九世纪中期,随后传到各种语言中。”

(8)、特蕾莎的反抗是半夜哭泣、哀声乞求、毅然离开。在一个跑一个追的过程中,女人的爱流向男人那边,肉体的欲望流向了精神那端。

(9)、在第六章第十一节中,萨比娜愤怒地说,我的敌人不是共产主义,而是媚俗。因为苏共侵略者强占捷克以后,用各种暴力手段让人认同他们的极左路线,试图消除所有人不一致的意见让他们团结起来高喊共产主义万岁,这这种用一种绝对思想统治所有思想的精神压迫,是媚俗的真实写照。苏俄侵略者们妄图让人们盲目信任他们的政治媚俗,因此我们才给他们戴上一顶帝国主义的帽子。在第二章第二十四节中,特蕾莎认为反映苏俄侵略的照片和海滩裸体浴的照片完全是一回事,因为两者都是个体性的丧失,是集体性的强暴统治。媚俗的必然结果就是个体性的丧失。

(10)、本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

(11)、答案是没有。 萨比娜形容托马斯,我之所以喜欢你是因为你毫不媚俗。托马斯对待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不受任一种主流观念或思想的束缚,不停与情人们性爱,也只是为了发现每人身上百万分之一的独特性。人与黑猩猩之间,DNA的相似程度是96%,人和人之间则更为相近,哪怕爱因斯坦和希特勒,两人之间也只有百万分之一的不同。而媚俗则是要把这最后的百分之一也扼杀掉,这是托马斯不能接受的。

(12)、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13)、   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占据、约束心灵,心灵就会到处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灵魂没有目标,就会丧失自己。即使在闲逸时,也不能让。灵魂丧失目标,要不然,最终会导致无数妖魔、怪物,无次序、无目的,一个个接踵而来。”

(14)、所有的女人都得唱!她们不仅仅身体一致,一致得卑微下贱;不仅仅身体象没有灵魂的机械装置,彼此呼应共鸣――而且她们在为此狂欢!

(15)、—粪便象征的人类生存中基本上不可接受的价值范畴实际上相当广泛,因人而异。例如,萨比娜在镜子里看到了手淫的兴奋。我们不能说这是不道德的。这是身体的自然感觉。如果你认为这是不道德的,那就意味着你在讨好庸俗。失去或鄙视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不再觉得生活中有任何动静。《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轻》是一部关于爱和责任的生命寓言。这本书表面上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实质上是一部哲学小说。

(16)、故事大概:关于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书评,从四个不同的视角出发,诠释我阅读这本书之后的看法。

(17)、弗兰茨信奉伟大的进军,希望看到人们团结到一起,看似有媚俗的倾向,但第六章第十四节中,作者明确表示弗兰茨不是一个媚俗的人。他对于伟大进军的追寻,不是出于对某一主义或学说的轻信,完全是出于内心浮现的美好幻想,或者是对萨比娜那种自由的效仿。事实上,弗兰茨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也有很多不满,他是一个成功的人,但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弗兰茨善良得无可救药,他最后的结局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18)、想通了这一点,再来看萨宾娜对于墓地的特殊嗜好,也就显得不那么突兀了。墓地代表着一切生命的终点,也代表着背叛这条路的尽头。在长期背负着“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实际上的“重”)之后,墓地可以给萨宾娜带来最大限度的解脱。死亡,是对生命的终极背叛。

(19)、   各位朋友,下午好。大家可以看到,我今天什么都没有带,只带了一颗心来跟大家交流,这颗心当中有爱,因为我们都是爱书之人。爱书的人一定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这颗心当中还有真。我愿意用一份真诚与大家交流。实际上,这段时间,我一直在与书打交道。

(20)、其中,上海译文出版社为风靡全球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制作了有声版,由人气演播王明军朗读演绎,并邀请复旦大学人文学者、作家、旅行摄影师梁永安教授担任首席知识官,逐章讲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声版。

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到底在说什么?

(1)、这种对生命的绝对认同可以解释很多东西,绝对认同事业的人,破产或失去工作后可能走向自杀;绝对认同权利和升学率的校长,随意缩减学生们的放假时间;绝对认可麻辣烫的人,你把他的那份吃了他就活不下去。我们回到正题,为什么昆德拉如此反对媚俗:你如此认同被灌输到你脑子里的那些价值观,那么你自己的思考在哪里呢?

(2)、读者沉迷其中的同时,无疑也在感受着自己生命中的轻与重。

(3)、托马斯对这种“重”,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一直在和内心的“非如此不可”对抗——

(4)、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在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历史背景下,以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为主线的故事展开的。以苏联入侵捷克为时代背景,描述民主改革,几位大师在政治压力下命运多舛,英雄外科医生托马斯的浪漫爱情史,渴望高尚精神生活的第二任妻子特丽莎,坚决鄙视媚俗情人萨宾娜,善良温顺地爱萨宾娜的弗兰茨,四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寻找自己的生活。

(5)、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後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6)、Einmal ist keynmal,意思是偶然一次不算数。两者是昆德拉对重和轻做出的形而上学的阐述。

(7)、   公开与隐秘,高尚与低下,它们分别形成一种对立。而这种对立结构贯穿了昆德拉的这部书,轻与重,灵与肉……轻是什么?重是什么?灵是什么?肉是什么?还有所谓的“不解之词”。什么是“不解之词”?是指一个词的逻辑意义跟它的隐含意义不一致,外延和内涵之间有矛盾。同一个词,它的隐含意义也许会走向它逻辑意义的反面。比如说“高尚”这个词,它可能会表示“低下”、“卑鄙”。所以,我们理解这部书,就是要理解生命的两个看似对立的侧面,公共与隐秘,政治与性。昆德拉不是就政治谈政治,也不是就性谈性,每一个主题都会倒向它的对立面。

(8)、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

(9)、该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10)、避免承担生命的责任,就是“轻”,极致的“轻”让人脱离于真实的生活之外。被世俗的意义所捆绑,就是“重”,困于家庭、社会、环境,失去了自我。

(11)、那这本书真的是令人嗤之以鼻的吗?为什么它会成为昆德拉最负盛名之作?为什么还会被《纽约时报》高度评价为:“这是一本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12)、   在我的译本还未出版之前,我和韩少功的对话就已经发表了。重译本一出版,的确很轰动,上百家媒体来找我,一定要我说我的译本和韩少功的译本哪一个更好。我都没有回答,最后写了一篇文章《文学翻译是文化的积累》,发表在《文汇报》上。我谈到了韩少功的贡献,也谈到了我的译本和他的译本的不同之处。把我们的两个译本对照着读,你们会发现很有意思。

(13)、在特丽莎和托马斯之间,重和轻的关系,也正是强与弱的关系。在特丽莎看来,他们的爱,是不对称的畸形建筑。一直以来,仅仅靠着她绝对的忠诚在苦苦支撑。她对托马斯的不忠感到虚弱、无能、晕眩、摇摇欲坠,她希望学会轻松,实际却成了对方的负担。不忠的托马斯,是强大而“轻”的;而她自己,是软弱而“重”的。她一直都没有意识到,托马斯“轻”的表象之下,对她深沉的爱,所导致的“重”的变化,“她总是隐秘地责怪托马斯爱她爱得不够”,其实只是她不够了解他。一直到托马斯生命的最后一刻,特丽莎才意识到,世人对于强弱的常识(强是罪犯,弱是受害者),在她俩的关系中,恰恰相反——

(14)、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15)、她排斥的是托马斯对她和对其他情妇的等量齐观。她悲哀地发现,同一性一直在她的生命中继续,母亲的阴影无处不在,她永远也当不了自己的主人。

(16)、在我的译本还未出版之前,我和韩少功的对话就已经发表了。重译本一出版,的确很轰动,上百家媒体来找我,一定要我说我的译本和韩少功的译本哪一个更好。我都没有回答,最后写了一篇文章《文学翻译是文化的积累》,发表在《文汇报》上。我谈到了韩少功的贡献,也谈到了我的译本和他的译本的不同之处。把我们的两个译本对照着读,你们会发现很有意思。

(17)、萨比娜在美国的参议员朋友,他因为自己在资本主义国家就与萨比娜相比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这是绝对的媚俗。他看见草坪上几个孩子奔跑就认定自己的国家无比幸福,这是又一次媚俗,是自以为是。而苏俄侵略者的媚俗是强奸民意,二者沆瀣一气,真看不出什么区别来。四个主角中有没有媚俗者?

(18)、托马斯和特雷莎两人在卡列宁病后一直说它在笑,只要它笑,就还有治愈的希望。也许这是一种幻觉,但不可否认它离去时充满对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眷恋。这种人与动物之间的爱是最美好的爱,它完全出于自愿,不依赖于荷尔蒙,不依赖于社会关系,只是无私的爱。

(19)、在遇到特丽莎之前,托马斯对同情是完全免疫的。昆德拉在书中反复地强调,特丽莎是个被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篮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孩子的极弱形象,让托马斯不可抑制地产生了同情。他的生活,虽然还无法断绝和情妇们的关系,但由“轻”至“重”的趋势,就此确定。他的余生,一直在特丽莎的妒嫉,和伤心的梦呓中度过,他感受到了“重”的双面性,负担和愉悦,如影随形。

(20)、托马斯是一名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他以极大的热情呵护怀中的每一个女人,又以极其冷酷的态度阻止任何一个女人靠近他所设定的界限,他甚至改造了围绕在身边的所有的女人,改造成适合他的样子,包括与他情投意合、惺惺相惜的,与他一同“不媚俗”的萨宾娜。

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知乎

(1)、Es muss sein,意思是非如此不可。

(2)、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

(3)、第一个女人是特蕾莎,她是托马斯生命中的“重”。她让托马斯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再次将他拖入婚姻。为了维系这样的生活,特蕾莎有爱、忠贞、忍耐,这样沉甸甸的词语,死死地抓住托马斯。

(4)、造成特蕾莎痛苦、托马斯妥协的原因是两人的爱情观不同。托马斯认为爱情是轻的,造成他们相爱的原因是六次偶然,如果不是科主任犯了坐骨神经痛,这一爱情就根本不会存在;而特蕾莎认为没有了爱情,生命将不再是我们应有的生命,从孩提时代起,她就幻想入睡时能紧握着自己深爱的那个男人,当她与托马斯相遇时,恨不得让自己的灵魂冲出肉体让他看一看。托马斯认为爱情之轻承认了肉体和灵魂之间不可调和的两重性,做爱和爱根本就是两回事;但特蕾莎不认可这一说法,她更相信肉体和灵魂之间具有统一性。书的最后,托马斯做出了让步,同特蕾莎一起移居乡下,颇有些长相厮守的意味。两个人终于确信了自己的爱情,达到了一种牧歌式的幸福。

(5)、韩少功的译本和我的译本至少有三个不同之处。

(6)、萨比娜聪明得多,她明白两个人之间不存在相互理解的基础,纵使他们热切地相互倾诉,纵使她明白弗兰茨非常优秀。弗兰茨为可笑的历史、刺耳的音乐赋予各种崇高意义,而这些东西正是萨比娜所避之不及的;在性爱生活中,她觉得紧闭双眼的弗兰茨让人厌恶,像一个吮乳的婴儿。最重要的理由,萨比娜绝不愿为所谓的婚姻放弃背叛的欲望,于是她义无反顾的离开了他,身后是虔诚的信徒弗兰茨。两人间的关系体现了重和轻的对立,萨比娜轻得飘摇不定,而弗兰茨重得难以动摇,他们之间有相互关爱的情谊,但绝不是爱情。

(7)、如果非要从读书中收获一些对日常俗事的感悟的话,我们可以思考,快乐究竟从何而来?是功利的目标、生活的责任所带来的“重”(每天上班时的工作),还是在这些“非如此不可”范围之外的“轻”(每天下班之后没有工作、没有压力的)?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记得昆德拉告诉我们的,轻重是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个会随时转换的概念,轻中有重,重中有轻。

(8)、   我还遇到过一个孩子,我记得很清楚,这部书出版大概不到一年,我应邀到中国写作学会会长家做客,他的小外甥女还在读初一。我们谈话时,她进来了。“许伯伯帮我签个名吧。”,她说。我还没签完,她说她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本书怎么写了这么多爱的故事?第二个问题:这个爱的问题怎么这么复杂?这个世界怎么这么复杂?你们看,一个初一的孩子,她所关注的是这些。她能看到这部书讲的是爱的故事,但是这些爱又特别复杂。唉呀,真的了不起。我当时跟她说:“你先暂时把这两个问题留着,十年以后我们两人再来探讨。”这个孩子还真争气,十年以后,她考上了南大。我们后来又见面。我开玩笑说:“你还记得十年前你问我的那个问题吗?”“啊,是那个什么爱情复杂的问题吗?”“现在你觉得爱情复杂吗?如果带着自己对爱的体验去阅读,你会发现自己有不同的立场,你可能会偏爱某一个女主人公,会偏向某一种爱情观。”

(9)、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10)、韩少功的译作出版于1987年,当时在中国并未引起特别大的反响。直到1989年后,这部书一下子火了,但不是在中国大陆,而是在中国台湾。因为这部书里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与当时中国的现实具有某种相似性。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部书里写到了很多关于性的问题,里面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就是“性爱”。实际上,不同地域的不同读者对这部书的接受角度是不同的,有政治的、人性的、哲学的,等等。比如法国、加拿大的很多学者就从这部书中看到了对生命形而上的思考。中国著名的比较文学专家乐黛云说,这部书里最重要的东西不在于政治,不在于性,而在于它的叙事方式,在于它的叙事结构。懂音乐的人觉得这部书具有一种音乐性,它用了音乐结构,比如交响乐的结构。

(11)、特蕾莎是一个生命之重人物。她曾是酒吧女侍,通过萨比娜学会摄影,青少年时期一直在母亲的阴影中度过,婚后也一直因为托马斯的出轨行为饱受煎熬。特蕾莎心中的爱情是理想化的,她认为肉体和灵魂不能够人为分割。不论在爱情还是在社会关系上,她都处于对托马斯的依赖地位,但在书的最后部分,特蕾莎逐渐摆脱了这种生命之重而几乎转变为生命之轻。特蕾莎对托马斯的爱也是无可置疑的。

(12)、   我还遇到过一个孩子,我记得很清楚,这部书出版大概不到一年,我应邀到中国写作学会会长家做客,他的小外甥女还在读初一。我们谈话时,她进来了。“许伯伯帮我签个名吧。”,她说。我还没签完,她说她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本书怎么写了这么多爱的故事?第二个问题:这个爱的问题怎么这么复杂?这个世界怎么这么复杂?你们看,一个初一的孩子,她所关注的是这些。她能看到这部书讲的是爱的故事,但是这些爱又特别复杂。唉呀,真的了不起。我当时跟她说:“你先暂时把这两个问题留着,十年以后我们两人再来探讨。”这个孩子还真争气,十年以后,她考上了南大。我们后来又见面。我开玩笑说:“你还记得十年前你问我的那个问题吗?”“啊,是那个什么爱情复杂的问题吗?”“现在你觉得爱情复杂吗?如果带着自己对爱的体验去阅读,你会发现自己有不同的立场,你可能会偏爱某一个女主人公,会偏向某一种爱情观。”

(13)、当然是。相处的第一刻,托马斯就把特蕾莎看成一个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对她感到一种无法解释的爱。通过特蕾莎他明白,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虽然第一章第九节里提到了同情心,特蕾莎在两人的婚姻生活中也一直处于依赖地位,但不能说托马斯对特蕾莎的感情是怜悯。客观上看两人的感情确实有不平等性,但主观上托马斯一直对特蕾莎爱恋而尊重,“不允许任何人觉得特蕾莎不好”,甚至在特蕾莎与其他人共舞的时候他也会吃醋。

(14)、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

(15)、托马斯和特雷莎的相遇奠定了爱的不可知性,但特雷莎是幸运的。尽管托马斯徘徊在多个女人之间,彼此交换着友谊和身体,但特雷莎获得的不仅是身体,还有爱情。

(16)、“他怀有一种深切的欲望,去追寻巴门尼德的精神。”

(17)、作品主要讲述了托马斯与萨丽娜、特丽莎之间的感情生活,它不仅仅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把读者带入了爱情和性两者间。

(18)、当她遇见一个“她所见过的最好的人,优秀、聪明、迷人。”,但是那个在他们情人之间隐形的契约之中,当他试图离开冲破这个隐晦的链条,在没有任何商量的情况下,离开自己的老婆,转向和她建立永久的联系,甚至是走向家庭的牢笼。她知道之后,先是流着眼泪前去抱他、吻他,被这种为爱义无反顾的牺牲举动感动。但是想到未来的种种负担,她便觉得这个人不是游戏的玩伴,而是一个囚禁的危险牢笼。于是她像在人间蒸发一般,离开了教授,谁也不能在她的自由中重伸一脚进来。

(19)、昆德拉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他只是告诉我们,在刚开始的背叛带来的愉悦之后,萨宾娜并不知晓自己隐藏在背叛欲念后的深层目的。她为了背叛而背叛,甚至发展到渴望背叛自己的背叛——背叛,这个原本让萨宾娜一直享受着的生命之轻,反而成为了她生命中的“非如此不可”,背叛,成了她“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也就是实际上的“重”)。

(20)、书中花了很大篇幅描写特蕾莎的噩梦,其中有目睹托马斯与萨比娜亲热的噩梦、猫挠皮肤的噩梦、游泳池受威胁的噩梦、躺在棺材里的噩梦……

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什么类型小说

(1)、这两个梦境共同的恐怖之处在于个体性的丧失。当肉体混在一大堆白花花的肉体中时,人体原有的结构美与动态美完全看不到;当声音混在一大堆杂七杂八的喧闹中时,再独具一格的真理也无法传入人耳;当人存在于一个完全同化、物化了的社会中时,人的尊严和能动性消失殆尽。大家的身体一模一样,因为没有区别而兴高采烈,甚至死亡也只是使大家绝对相似。特蕾莎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羞耻心,这羞耻心是道屏障,是维护自己私密性和独特性的最后一道屏障。托马斯的出轨使她烦恼,因为她想表明自己是独一无不可替代的,但却混淆在了托马斯的众多情人之中。特蕾莎最害怕的东西是个体性的丧失。

(2)、对于特丽莎而言,“轻”和“重”没有那么复杂,她一直挣扎在“重”的状态中。

(3)、writer@mengyaluntan.com

(4)、然而昆德拉却认为,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5)、而当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卡列宁的微笑之于人类又无疑有着莫大的讽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竟然还比不上人与一只小狗的感情。书中有关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的死,特雷莎从卡列宁那里找到爱的归宿的描述,无一不是用生动的实例,昭示出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

(6)、剔除媚俗,“人和狗之间的爱是牧歌一样的。这是一种没有冲突,没有撕人裂肺的场面,没有变故的爱。”。

(7)、再一次,昆德拉通过描写强弱的关系,向我们展示了概念的多重性和动态变换的特点。不要被表象迷惑,不要急着下定论。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感受文字,感受文学。

(8)、而爱情之于弗兰茨,更是充满了宿命色彩,他把爱情连同自己一起委身于莎宾娜。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刻,他才终于完完全全地属于他的合法妻子玛丽-克洛德。爱情为他们的人生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生命之轻原来一直是难以承受的。像坠地的玻璃杯,满地的碎屑折射出生命的脆弱以及情感的沉重与不堪忍受。

(9)、然而,当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一样也没有了之后,她再没有什么可背叛的了?按理说,她应该感到幸福,可是她却感到了无比的虚空,无法从忧伤中振作起来。 

(10)、《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故事以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共和国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它围绕四个主要人物展开:托马斯、托马斯的情人特蕾莎、情人萨比娜和萨比娜的情人弗兰茨。在跌宕起伏、爱恨纠葛的情节中,我们讨论了精神和肉体,以及光明和重要性的永恒主张。这不仅是一部人们无法停止的爱情小说,也是一部拍手的哲学。

(11)、本书的第一章第二节里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四个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这一问题,他们是或轻或重的选择者。

(12)、小说中有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数字“六”对于特丽莎的意义,旧礼帽对于萨宾娜的意义,贝多芬的音乐对于托马斯的意义,……与其说他们的“存在”影响并引导了人物,不如说他们本身是人物精神上的一个组成部分。贝多芬四重奏里的“非如此不可”的主题,正象征着生命之重,所谓的重是一种必然,人必得走完所有的路程,才能恍悟为什么“重”才是我们生命中真正合情合理的东西。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相对的是”能够承受的生命之重”。和托马斯更多地感受到“重”不同,萨宾娜的人生是轻盈的,她背叛一切“非如此不可”的事物——她的父亲、丈夫、爱情、祖国,大量降临于她的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但她却突然发现:四周空空如也。 

(13)、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不就是目的所在吗?

(14)、第二个挑战,在于大量的隐喻。对隐喻的理解,不同于初高中阅读理解时的牵强附会。隐喻自有其一套能自洽的逻辑,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强迫自己深入的思考,才能摸到其中门径。

(15)、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16)、对萨宾娜来说,隐私是每个人所必须妥善保管的私物,放弃自己隐私的人就等于放弃了一切,而保守着隐私,才能生活在她所认为的真实之中。一旦她的爱被公开,爱就会变得沉重起来,而无法承受。这也正是她和弗兰茨最终分手的直接原因。

(17)、读者通过阅读托马斯与两个不同女人的感情流速,更深刻感受到轻与重的对比,轻在重的映衬下更轻,重在轻的对比下更重,由此轻与重的主题得到更好的阐发,而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的是诸多省略的运用。

(18)、从个人角度出发,“轮回”是从否定出发的,意为人的一生不能重复。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现在的选择是否是最优选项,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来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得以修正。短暂的一生相对尼采的“永恒轮回”是无比轻盈的,哪怕不断犯错,这些错误也不会如西西弗斯的石块一样,在无解的死循环中不断重复。

(19)、如果我们仅仅从对爱情小说的理解开始,无疑很难顺利读完这本书,因为它的叙述并不连贯。但是如果你试着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这本书,你会发现书中的每一句话都会让你受益匪浅。米兰·昆德拉的托马斯可以与西门庆相提并论。他生性放荡不羁。他有许多情人。对于感情,他有自己的理论。他坚信与女人做爱和与女人睡觉是两种不相关的感觉。他主张“精神”与“性”的分离,这不仅可以在他们需要身体需要时享受,也不需要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责任感和情感上的关心。即使在他爱上特蕾莎并结婚后,他也没有放弃他的理论。

(20)、兔子,“意味着丧失所有的力量,意味着比任何人都虚弱。”托马斯的死亡,终于让特丽莎看清了真相,原来她一直都不够了解他。

5、不能承受的的生命之轻

(1)、写作初衷:阅读了两遍书以及看完了电影之后,不得不写一些自己的看法。

(2)、很简单的两对情侣,通过托马斯和萨宾娜的情人关系联结在一起。先从主角托马斯和特丽莎说起。

(3)、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4)、但可惜的是,弗兰茨所看重的历史,并不是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他认为伟大悲剧的布拉格之春就是一场帝国主义侵略,柬埔寨之行完全是一场没来由的闹剧,他本人也因此丧命。爱情当然是美好的,但特蕾莎赋予了爱情超过其本身价值的意义,甚至想过把身体打发走,只让灵魂与托马斯在一起,这无疑是让爱成为自己的负担,让自己成为托马斯的负担,这太重了。夜中不停的噩梦,从安定的苏黎世不辞而别返回布拉格,都是生命之重给特蕾莎留下的烙痕。不妨说,人为地赋予事情超过本质的意义就是加重生活。

(5)、米兰·昆德拉在他另的另一本书——《小说的艺术》中曾经说过:

(6)、她是一个传统的女性,她对爱情专注,对丈夫宽容,对事业认真,对母亲忍受,对善恶分明,她始终恪守着人生的戒尺!认为“灵与肉”不能分割,而这些正是她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7)、它不再是通过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读者,而是将读者引入到哲理的思考之中,通过对生活中具体事件的描述,来引导读者形而上的深层思考。

(8)、但托马斯的故事,绝非表面所见的从“轻”到“重”这么简单。在阅读此书时,一定要注意:昆德拉笔下的“轻重”,具有多重含义,且时刻在变换。比如托马斯长期和不同情妇的滥交,第一感确实是“轻”,但滥交的原因呢?托马斯并非迷恋女人的外表,他迷恋的,是每个女人身上不可猜想的部分。他并非迷恋和女人做爱时的生理性快感,他迷恋的,是每个女人做爱时和他人不同的百万分之一部分。所以,昆德拉告诉我们,托马斯不断找寻不同女人的原因,并非单纯求取快乐的欲望,而是一种类似于用手术刀把世界外延切开一般的,征服世界的决心。快乐的欲望,是“轻”;征服世界的决心,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自我强迫,这就是“重”了。因此我们前面从托马斯滥交的表面上所看到的“轻”,在了解他滥交的原因后,就发现其本质,实际是“重”。

(9)、萨比娜把媚俗视作她一生的敌人,她的各种行为都充满了挑战意味。但她心中唯一曾有的媚俗想法,是像大多数人那样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除此之外,这是一个不能用常理推断的女人。

(10)、但是,在他遇见女招待特雷莎之后,他的原则被倾覆,他在他们彼此的纠缠折磨里享尽快乐,又在快乐里受尽分离与嫉妒的痛楚。

(11)、特蕾莎在激情的驱使下拍摄照片,哪怕被俄军抓获恐吓她要枪毙,放出来之后还照拍不误。她的社会交际不广,大多数的行为是出自内心直接的感情,有时候会显得与周围格格不入,瑞士的女摄影师直接告诉她,她落伍了。对托马斯的爱是她最先考虑的事情,这种理想化的人物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

(12)、他希望把重变成轻。可是他和情妇们的关系,表象的“轻”,一直把他桎梏在“重”的范围内。因此当特丽莎靠着多重偶然性,出现在他的生活里时,他找到了对抗“重”的方法。他发现自己不需要揭示特丽莎身上的哪个部分和其它女人不同,在他抓住想象中的解剖刀之前,就和特丽莎做爱了。他感受到了爱情,爱情意味着自由,爱情处于“非如此不可”的规则之外。因此,对托马斯而言,特丽莎是他生命中所有“非如此不可”的对立面,也是他将“重”转化为“轻”的希望所在。

(13)、我寻求的不是快感而是幸福。没有幸福的快感算不上快感。

(14)、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与年逾九十的昆德拉在作品里“相遇”。

(15)、“轻”和“重”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点在四大主角的事例里已有多处分析。除此之外,由轻到重的转换:昆德拉以贝多芬为例——“他将琐屑的灵感变成严肃的四重奏,把戏谑变成了形而上的真理”;由重到轻的转换——“不论谁,如果目标是‘上进’,那么某一天他一定会晕眩”。

(16)、萨宾娜的背叛,并不针对某人,或者某段感情,而针对背叛所导向的未知所带来的愉悦感。这是一种靠感官享受所驱使的,没有方向感的背叛方式。因此萨宾娜每一次的背叛,都使她离最初的反叛越来越远,也离她原本想要在未知里得到的愉悦感越来越远。我们自然会像书中一样,提出疑问:

(17)、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18)、“为了不出错我要问一句。这是您自己的意愿吗?”这是男人的问题。 “是的。当然是,这是我自己的意愿。”这是特蕾莎第一次的回答。 “不!这不是我的意愿。”这是特蕾莎即将被枪击中之时,改口反悔的回答。我们前面说过,这一段情节描写具有明显的性暗示,特蕾莎也曾想在被陌生人侵犯之前说出同样的话:“不!这不是我的意愿。”山上的一切景物,包括行刑者都有共同的一个特点:温柔。而第四章第十九节中,特蕾莎出轨后独自呆着,这时她渴望“他用一种温柔而认真的声音跟她说话”,她就会紧紧抱住他,她会陷入爱情。显然,用梦境来解释彼得山前后的这一部分情节合适得多:梦境中的行刑者是性侵犯者,他被特蕾莎关于温柔的渴望给美化了。我们将两人的对话稍加改动,结论就跃然而出。

(19)、其实我第一遍读这本书时,对这本书所依托的价值输出感到震动,然后再被作者绮丽的梦境和美妙犀利的譬喻所折服,一直以为作者是一位女性,在我的理解中,只有女性作家的手笔才能这么细腻和丝丝入扣,才会专注于语言上的优美缠绵,将漂浮的幻想裹挟在笔下。但是仔细想,这本书其实是完全出自于一种男性的想象,无论三方怎样的来往,始终只有托马斯进行了一种身份的流动,托马斯为了特蕾莎而回到家乡,回归田园,其他两个女主公始终在一种缺乏想像和发展空间的叙事下活动。特蕾莎一直想要一种贴近生活的爱情,最后也在和托马斯的妥协下获得了满足,即使是曾经试图理解托马斯的关于爱情轻的观念,也在做出牺牲之前逃离了他。而托马斯确是经历了一场轻到重的转换,作者关于轻和重、灵与肉的探讨完全体验和寄托在他的故事情境中。

(20)、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1)、对比沉重,这种空虚应该是人更不能忍受的吧!

(2)、(思考)你是否也时有叛逆之心,希望打破规则、找寻自由?在你看来,循规蹈矩、自由自在,孰轻孰重?

(3)、因为Einmal ist keynmal,偶然一次不算数,所以我们无法客观评价历史与人生的意义,历史与人生毕竟只发生一次。在第一章第一节中,作者就评价生命:“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托马斯认为,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因为我们无法判断抉择是好或坏,一切都是初次经历。我们既没有足够的经验,也没有客观的角度去评价究竟什么是客观价值。托马斯的想法颇具虚无主义的真谛。

(4)、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

(5)、作品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复杂的书,书中内容也有很多含义:有社会内涵的揭示、还有人性的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到底在说什么?105句精选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