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哲学的主题99句精选

海德格尔哲学

1、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pdf

(1)、罗马时期的哲学可圈可点之处不多,主要是伦理学,或者是主要是研究如何达到幸福的方法。主流是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怀疑主义学派。

(2)、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它是作为科学的科学而出现的。

(3)、在得到布伦塔诺的论文《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的多重意义》后,海德格尔说:“我开始了在哲学上第一次笨拙的尝试。”第一次开启了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莱布尼茨曾感叹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啊!”海德格尔显然也被哲学的发问震撼到了,并坚持着哲学就是对“存在”的追问。

(4)、非本真的“共在”有两种情况:一是让自我消失在他人之中,一是用自我代替他人。这两种情况都是自我和他人的混淆和两者关系的失衡。消失在他人中的自我是“常人”(they)。“常人”是集体的、匿名的自我。海德格尔描述了“常人”的六个特征:服从、平凡、迁就、公众性、不负责任和适应感。这些特征也是逐步发展的过程,开始于不太情愿的服从,逐步地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最后与集体的生活方式完全认同,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获得了机械的、麻木的适应感。至于用自我代替他人的非本真状态,海德格尔也使用了一个专用的术语“介入”(leap-in),意思是越俎代庖,操办他人事务。他说:“这种方式使他人成为被控制和受掣肘的人。”(7)与“介入”相反的状态是“超脱”(leap-ahead),海德格尔认为这才是“共在”的本真状态。在“超脱”的状态中,自我保持了与他人的距离,达到了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平衡关系;同时又能以我为主,回应他人。

(5)、生存态指“此在”设计并实现自己的可能性的面向未来的生活状态。“理解”是揭示生存态的主要方式。理解是对自己未来的前途、对现在的处境加以抉择,对过去的事件加以解释。本真的理解是“设计”(projection),它的德文词是En-twurf,意思是“抛将出去”。如果说,沉沦态是对世界的一种“归顺”,那么,设计则是一种相反的态度,它把自己的计划加诸世界,依可能性改变现实,让世界适应自己。非本真的理解表现为等待、观望和忘记,这些都是对自己的未来所采取的敷衍了事和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

(6)、海德格尔同以往哲学家的思考方式不同,他从哲学家们思考的结论出发,“返回”至思考的存在者,提出“存在者不是存在”的思想主张。

(7)、已经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在者”。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8)、海德格尔的这些行为,虽然与他的种族主义情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也同他的哲学思想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因为他的哲学思想中一个最为核心的因素,便是宣称存在与时间的密不可分,存在本身就包含了一个无法剔除的时间维度。作为一种“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人的戏剧性不只是出现在历史中,它本身就是历史。“历史性”是海德格尔创造的一个术语,用以描述人生在世的固有历史特征。然而,如果真的是这样,这种纯粹的生存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就变得彼此远离,或者说变成了一种无足轻重的“理论哲学”。但这种结论却非常适合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因为在他的哲学中,克服“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这两者在传统哲学上的划分,已转化为一个有计划的理论目标。所以,海德格尔总是不断地告诫我们,在慎重地面对世界时,“此在”就已经是哲学性的了,而“思”本身也已是实践性的了。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海德格尔1933年校长就职演说开始,他的哲学本身就经历了重要的转变:这一哲学不再是一种原来的“第一哲学”,而是变成为一种真正的世界观。至此以后,人们就越发难以为海德格尔那种假定的纯粹性或“哲学自足”加以辩护,相反,这些思想却逐渐与某些意识形态和历史哲学的考虑融合起来了。

(9)、而这一追问实际则意味着,通过揭露那问题所力求询问的东西,去冒险穷究与彻底追问那在这一问题中的无穷无尽之物。哪里出现了这样的活动,那里就有哲学。

(10)、人应当具备这样的基本能力:在最危急的状况中忠诚于自己的哲学理想,要把自己的哲学理想尽可能清晰可见地展现给他人。而对于卡西尔来说,这个哲学理想就是:要尽可能独立自主地显示自身。让自己成为生活的积极创造者,而不是一个纯粹消极的生活伙伴。

(11)、二十六 哲学的“对话”:对存在之“劝说”的“应合”与“调音”

(12)、这里道出了一个问题:“究竟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在?”这个问题要求成为首要问题。已经讲解过,它在什么意义上是第一位的。

(13)、哲学家本雅明、卡西尔、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置身时代的“风暴之眼”,在不同的视角上不约而同地,进行了彼此相联,且紧张、勇敢又饱含热情的哲学冒险。

(14)、海德格尔又对“真理”的概念做了现象学的分析。他说真理(a-letheia)的原义是揭示(un-concealment)的过程,是对“隐蔽”的敞开(dis-close)。如果说现象是自我显现,怎么会有隐蔽?需要谁来揭示?传统的回答是,真理需要一个认识主体,而现象则独立于主体之外,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和真理不是相互独立或平行的客观与主观这样两个过程,二者都发生于“存在”的过程。存在首先是人的存在,虽然存在是显现自身的过程,但人并不总是明确地理解这一意义;相反,“存在”的意义经常在历史和日常生活里被隐蔽、歪曲和割裂,需要揭示,即回到事物本身。揭示“存在”的意义即恢复存在的自我显示的内容,既然对存在的揭示和哲学的自我显示都发生于人的存在,那么,主观和客观就不可能发生分离,当然也就无所谓二者的统一。传统哲学依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来说明真理,但却忘记了真理的源泉——存在。笛卡儿曾把人类知识比作一棵大树,形而上学是树根,但他却没有想到扎入树根的土壤。海德格尔说,存在就是知识和真理扎根于其中的土壤。

(15)、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取得了政权。而差不多就在同时,风华正茂的海德格尔当选为了弗莱堡大学的校长。和许多正直科学家不同的是,海德格尔采取了和纳粹政权合作的态度,并在公开场合为希特勒和国家社会主义鼓吹。这直接导致了文章开头一幕的发生。

(16)、瓦尔特·本雅明,德国哲学家、思想家。著有《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和《单行道》等,被称为“欧洲最后一位文人”。

(17)、人的存在方式首先是有所作为,与其他事物“遭遇”,人把它们作为自己生存的环境而联系在一起,这样才形成了“世界”的概念。人的存在的方式是“在世之在”(Being-in-the-World)。正是在这种存在方式中,其他事物才显示出来,作为世界中的存在物,彼此联系的存在物。“世界”是人的存在的方式,是其他事物向人显示的结构。因为人的存在方式就是“在世之在”,没有独立于人的存在物。海德格尔力图证明,像“事物”、“整体”、“空间”、“联系”这些概念,都是人在行动中,与人的存在有关的显现物。他把人显示事物的存在方式称作“烦忙”(concern),把人与事物的遭遇关系称为“打交道”。他列举了“烦忙”和“打交道”的十二种方式:“不得不做某事,放弃某事随它去,承担某事,贯彻某事,查看某事,询问某事,重视某事,讨论某事,决定某事。”(5)

(18)、上面所说的三种存在状态的时间性都只是相对的,就是说,每一存在状态都包含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因素,只不过各以一种时态为主,分别显示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海德格尔在分析了这三种存在状态之后又对之进行综合。正如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现实中是不可分割的一样,沉沦态、抛置态和生存态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整体的存在过程。海德格尔用一个专有的词组表示“此在”的全部的存在过程,这就是,“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寓于的—在世之在”(ahead-of-it-self-in-already-being-in-a-world)。词组表达了一个三联式:第一式是将来式,第二式是过去式,第三式是现在式。每一式都依附于其他两式,三者相互依存,联成一个完整的过程,表示“此在”的完整的存在状态。

(19)、在本书中,王庆节教授首先通过对苏格拉底《申辩篇》的讲解,指出苏格拉底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今天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思想文化的大传统;而海德格尔在《哲学,这是什么?》中的发问,实质就是接续苏格拉底在进一步发问。随后,王庆节教授将《哲学,这是什么?》整个文本的58个自然节分为三大主题章,逐章逐节地作了细致的讲解,带领我们一窥海德格尔对哲学之本质的理解。

(20)、黄其洪教授讲课风格激情澎湃,时刻散发着对哲学爱的光芒,他常以小见大,于细微处把哲学中闪光的珍珠,用思想火花串联起来,给人深刻启迪和精神愉悦,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2、海德格尔哲学的主题

(1)、高中暑假期间海德格尔回家乡度假时,从康斯坦茨三一教堂回家度假的格约伯神父向他推荐了弗朗茨·布伦坦诺的博士论文《存在观念在亚里士多德学说中的多重意义》(1862年),唤起了他对“存在”问题的强烈兴趣,由此影响了他一生的事业,并预示着他在今后几十年的全部思想历程。

(2)、(德)海德格尔著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11月出版

(3)、第二点说明了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另一个不同点:人不像其他存在物那样是一个类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存在者。海德格尔之所以把人称作“此在”,意在说明人是这样一个存在者,除了存在之外,“此在”一无所有。“人”在生物学上是一个属的概念,但“此在”却没有种属。从存在论的角度看,“此在”不是人类的一员。海德格尔说,当谈及“此在”时,只能用单称人称代词“我是”、“你是”。每一个“此在”都是一个单独的自我。但海德格尔并不否认人的日常生活的公众性。他区分了“此在”的存在的两种状态:本真的存在和非本真的状态。本真的状态是自我的真实存在,非本真的状态是被平凡的、公众的生活所掩盖的个人存在。但是,按照他对现象的解释,假象也是一种显示;同样,非本真的方式的掩盖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显示,只不过是不完全的、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显示。更重要的是,人们在现实的条件下,不能离开日常生活来了解真实的自我,这意味着,只有通过非本真的状态,才能达到本真的状态。海德格尔的方法正是遵循这一途径,通过对大量的日常生活现象和心理体验的分析,揭示“此在”的本真存在。

(4)、在以后的日子里,海德格尔大量阅读了尼采、克尔凯戈尔、陀思妥耶夫斯基、谢林、黑格尔、狄尔泰等哲学家的著作;广泛地了解了当时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在此过程中,海德格尔受到了李凯尔特、舍勒等人的影响,并完全接受了胡塞尔的现象学。1913年,海德格尔获得了弗莱堡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做了母校的讲师。

(5)、(9)Heidegger,BasicWrittings,ed.byD.Krell,Routledge,1977,p.126,1

(6)、(2)《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8年。

(7)、冯友兰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西南联合大学哲学院院长。

(8)、哲学的一切根本性发问必定都是不合时宜的。之所以如此,乃因为哲学,或者被远远地抛掷于它的当下现今之前,或者返过头来将这一现今与其先前的以及起初的曾在联结起来。哲学活动始终是这样的一种知:它非但不会让自己被弄得合乎时宜,相反,它要将时代置于自己的准绳之下。

(9)、这样,哲学就不是一种人们可以像对待工艺性的和技术性的知识那样,直接可学得的知识;它也不是那种人们可以像对待科学的和完全专业性的知识那样,可以直接运用的,并可以时时计量其实用性的知识。

(10)、海德格尔以现象学方法和本体解释的步骤描述“存在”的生存状况,并且把“存在者”解释为在“领会”中去存在的“存在”论。结合此意海德格尔分析了“真理”、“技术”、“语言”等概念本质,最后得出“存在”存在于“天地神人”四重合一家园的哲学结论。

(11)、正是他们那生活与思想的双重突围,让德语在二战爆发前最后一次成为思想的语言。

(12)、1927年(38岁)2月,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发表不久出版单行本。后收入《全集》第二卷。但只有原计划中的第一部的第二篇,第一部的第三篇和第二部分的三篇散见于后来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形而上学是什么》、《论根据的本质》、《论真理的本质》、《形而上学导论》等论著中。

(13)、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w8xwoYXOm3n3-Y3Wsv8cA提取码:6k45 书名:海德格尔传

(14)、澄清或者治疗的哲学过程必须接受的形式是:持续耐心地整理、阐明和判断出现的混乱。这种哲学过程的主要方法在于,在回忆中唤醒自己,想想人们是在哪些上下文中真正有意义地使用了哪些语词。哲学思考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回忆。

(15)、当你们用“存在着”(einai/tobe)这一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已熟悉它的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2)

(16)、二十九 近现代哲学的“情调”与“走向语言”/“召唤诗人”

(17)、一种误解在于对哲学本质的苛求,而另一种则在于将哲学功用的意义弄颠倒了。

(18)、因此,与上述观点不同,哲学按其本质只能是而且必须是:一种思的开放,即通过思的活动而将设立判准与设置位序的知之渠道和视野打开,正是在这个知中并从这个知出发,一个民族把握它的在历史—精神世界中的亲在并将之全方位启动。而也正是这个知,激发、威逼、强求着一切的追问和评价。

(19)、精神的每一种本质形态都处在模棱两可的状态中。一种形态与其他形态愈是不可比较,误解的情形就愈发多样。

(20)、首先在哲学上,海德格尔来自悠久遥远的地方,并且把赫拉克里特、柏拉图、康德等人视为同时代,与他们十分亲近,以至于使海德格尔能够聆听到这些前贤们的未尽之语,并且将它们表达出来。此外,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只是一种存在者的现象,传统哲学所探究的是把人作为存在的主体,人以外的事物都是探究的非主体。而海德格尔则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以“存在论地存在”反驳了人的主体意义。认为人的“存在”被称为“生存”。而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道”是人类围绕的中心,万事万物跟随道的变化而变化,万事万物的情状也是由“道”得知。

3、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简介

(1)、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基本特征是以自然本体为研究主题,探讨世界的基本或本质构成。自苏格拉底后开始将研究对象转向伦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哲学的集大成者和高峰。

(2)、(1)Heidegger,TheBasicProblemofPhenomenology,p.

(3)、1925年冬,马堡大学提名海德格尔担任该校的教授,但教育部没有批准,理由是他没有正式的著作出版。于是,海德格尔便将他对存在的多年思考所得,选其中成熟的部分写了出来,整理发表了。这就是使海德格尔一举成名的、20世纪划时代的哲学巨著——《存在与时间》。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存在是什么的问题,和存在与时间的关系问题。这本书在出版时有40多万字,但只是原写作计划的1/由于种种原因,后面的部分没有续补。但海德格尔宣称他后来发表的一些研究成果,已基本展现了他哲学思想的全貌。由于这本书,海德格尔被视为现象学学派的发展者、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4)、海德格尔哲学对于现代存在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 L.宾斯万格心理学的影响尤深。他把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存在概念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以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5)、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6)、孙周兴、王庆节|翻译海德格尔——一项未竟的事业

(7)、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一样,所以导致他们的方法论也会存在着和一定的差别。相信大家都很受益海德格尔,我们在学习哲学的时候,我们就会接触到海德格尔的一些观点以及主张,海德格尔在整个哲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他把探究世界的本源的问题转移到了人的身上。

(8)、之后便是现代西方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众多,一般难以根据不同时间来划分其思想的基本特征。但现代西方哲学还分出一段过渡时期的哲学,这段哲学之后主要按哲学的内容分为大陆存在主义哲学和英美分析主义哲学。

(9)、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学说,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科学认识和革命改造的实践活动的方法、工具。

(10)、1909年,海德格尔来到了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他马上发现神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问,而哲学对他却有无比强烈的吸引力。当时,胡塞尔的现象学正在学术界兴起,海德格尔马上对它产生了很浓的兴趣。胡塞尔的两卷本哲学巨著《逻辑研究》也成了他反复阅读的案头必备书。不久,海德格尔决定放弃神学学习,转攻哲学。

(11)、第二种误解,我们上面已经提及,在于曲解哲学的功用意义。人们认为,即使哲学不能为一种文化创造基础,它至少还可以为文化建设带来便利。也就是说,哲学可以用来将存在者的整体整理排序,使之一目了然,井然有序,它为各式各样的可能事物及事物领域的用途提供出一幅世界图画,就像世界地图一般,这样,它就默许这些事物走向某种一般化和同质化;另一种情况是,哲学通过对科学的前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思考,专门为科学减轻负担。这样,哲学就在一种轻装减负的意义上被期待促进,乃至加快实践性的和技术性的文化建设。

(12)、我不晓得喜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不过,这样的“自己”一定不存在于少年白日梦的范畴。究竟活没活成自己平生最讨厌的样子?

(13)、举个我们身边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骗子们为什么将眼睛紧紧盯着老年人,老年人也屡屡受骗上当,这究竟是为什么?

(14)、“共在”是一种把自我和他人同时显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共在”的关系决定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不可能是非此即彼,但可以是此涨彼消,在消涨之中显出人的“烦神”(solicitude)。“烦神”作为显示“共在”的方式,又有本真和非本真的分别。

(15)、 萨福兰斯基,《海德格尔传》,靳希平译,商务印书馆19

(16)、胡塞尔的后继者同时也是叛逆者,包括提出哲学人类学的舍勒和存在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现象学运动中的海德格尔如同分析哲学运动的维特根斯坦,也有前期和后期的转向。

(17)、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主要是以论证上帝存在为中心的,也包括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集大成者有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阿奎那的五路证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唯名论和唯实论的论争。

(18)、《哲学,这是什么?》是海德格尔1955年所作的一次讲演,集中体现了海德格尔晚年思想的精髓与行文的风格。

(19)、 Kisiel,Th./Buren,J.v.(ed.),ReadingHeideggerfromtheStart.EssaysinHisEarliestThought,SUNY19

(20)、这个问题,很纯朴,也很可怕。“正常”的大脑,没有几个人会为之挖空心思。但是,独居久了的人会。而且飞蛾扑火,前赴后继。

4、海德格尔哲学史

(1)、感谢所有为班级和同学作出贡献的默默无闻的各位

(2)、2020年秋季学期,第1-8周,每周五上午

(3)、教学中心罗军主任对黄其洪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代表学员们对黄教授的精彩讲授表达深深的谢意,并诚聘黄其洪教授为成德书院学术顾问。罗军主任也深情地鼓励同学们,要把重大学术问题与生命实践、社会发展、历史延伸、理论推进紧密结合起来,要以人的生命作为通感,以人的生命态度作为支撑,才能享受文化哲学的魅力。

(4)、围绕着哲学,误解重重,而这些误解现在又大多经由像我们这样的哲学教授之手变得变本加厉。教授们习惯去做的,同时也是正当的,甚至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按教育的要求传授某些迄今流传下来的哲学知识,这样看来,似乎这些知识自身就成了哲学,其实,这至多也就只是一门哲学知识罢了。

(5)、海德格尔思想的整个过程始终围绕“存在”问题而展开,但海德格尔言说的“存在”又不同于以往哲学家所谈论的“存在”,并且其对于“存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各派哲学家从事哲学思考的方法、路径和体系,这样各派哲学家们得出的哲学结论便互有差异。

(6)、6月27日下午,在《海德格尔哲学》讲座中,黄其洪教授重点讲述了海德格尔生平与海德格尔学案、海德格尔以《存在与时间》《论真理的本质》《哲学论稿》为中心的各时期思想及连贯性问题,并着重对海德格尔各分期阶段与人类文明新类型的关系进行了讲述。

(7)、第一点说明了人与其他存在物的根本不同点:人不像其他存在物那样具有固定的、不变的本质,他的本质是由他的存在过程决定的。一个人在他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也不像其他事物那样,有一个事先预定的本质决定他的存在;相反,一切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他的选择、他的努力。中国人常说的“盖棺论定”也是这个意思。海德格尔用哲学的语言强调,人的存在是一个自我显示的过程,他的本质就是这一显示过程的全部内容;只要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他就能够改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当然,一个人也可以一成不变地度过一生,但他这样生活,并不表示他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本质,而是因为他选择了一成不变的存在方式。归根到底,他的存在决定了他的本质。海德格尔所说的决定人的本质的存在过程是多样的,既包括人与外部事物打交道,与他人交往,还包括人的内在生活。下面将要谈到的“在世之在”、“与他人共在”以及在时间中显示的各种存在状态,都是“此在”的存在。海德格尔正是通过对所有这些存在方式的描述来把握人的本质的。

(8)、《存在与时间》第一章描述了“此在”的两个特征:

(9)、人们对存在的意义岂止是“茫然失措”,它在历史中已经被遗忘了。表面上看,全部的西方形而上学都在谈论“存在”,但实际上,人们谈论的只是“存在物”,人们忘记了“存在”和“存在物”之间的“存在论的区分”(ontologicaldifference)。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了“存在之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个存在论的问题,但却做了不正确的回答。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在于混淆了“存在”(Being)与“存在物”(beings)这两个概念:“存在”的意义是过程,是动词(tobe)的含义;“存在物”的意义是实体,是名称的含义。只是在自我显示的过程中,一事物才进入存在状态,获得一个存在物的具体名称。然而,亚里士多德却把存在物看做是“存在”的基本意义,用实体及附属于实体的性质来定义存在,把存在论归结为本体论。更有甚者,他通过四因说、物理学等途径,把一切实体存在的终极原因和最初动力归结为神,神学于是成了第一哲学。海德格尔把西方形而上学通称为本体论—神学传统。根据这一传统,实体之间只存在着等级差别,人是各类存在物中的一类,所有实体皆因与最高实体的关系而得以存在,人也不例外。

(10)、揭示“此在”完整的存在状态的过程是“烦”(Care)。“烦”是“烦忙”和“烦神”的一般形式。这从它们的德文形式可以更清楚地看出:Besorgen(烦忙)和Fürsorgen(烦神)都是从Sorge(烦)派生出来的。但烦与烦忙和烦神不同之处在于,后两者是针对特定对象的“烦”,烦忙的对象是特定的事物,烦神的对象是特定的人;而“烦”本身却没有特定对象,它是一般的人生态度。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即使在无所事事的时候,也会感到心烦。海德格尔追溯“烦”的拉丁文cura的词源,找到这样一个传说。相传cura是一个女神,她用泥土捏成了人的形体,她称这样东西为“人”(homo),因为它来自“泥土”(humus)。她请求朱庇特给人以灵魂,人死后灵魂归还朱庇特,但只要人活着,就要拥有他。这个故事说明,“烦”与人终生相伴,人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已把他的存在交由“烦”来支配。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烦”所揭示的是“此在”的存在的全部结构。对于“烦”,海德格尔提出了三个问题:烦对人意味着什么?烦是一种摆脱不掉的心情,烦揭示了人的当下处境;人为什么而烦?他的目标,他的未来,他的烦显示了他的潜在性;人面对什么而烦?他已经存在于世界之中,他的烦揭示了一个已经显示出来的世界,“烦”是过去的延续。“烦”揭示的是将来—过去—现在的整体结构。烦使人感到了他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抛置性和沉沦性,他的自由和已经形成的特征,他周围的环境与他的选择,如此等等。如不胜其烦,感到可畏,就会滑入非本真状态,在“他人”的庇护下取消自我,“畏”(fear)是非本真的“烦”。这种意义上的“畏”不是揭示沉沦态的“恐惧”,它没有具体对象,“畏”与“烦”一样,是一般的人生态度,揭示的是“此在”的整体存在状态。“烦”的本真的、也是最后的形式是“面对死亡的决断”。这一本真状态包含三个因素:先行的、良知的、决断的。决断是当下抉择,先行是未来的展望,良知是以往体验的呼唤。在此种状态中,最后可能性渗进了现实,切断了未来,并保存在已经实现的过去之中。只是在面向死亡的心境中,人才体验到存在的全部含义——对他的全部可能性的依附、设计与实现。海德格尔说:“死亡是此在本身必须承担的存在的可能性……死亡于自身显示的是最合适的、无所牵挂的、超越不了的可能性。”(8)

(11)、已经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

(12)、按海德格尔原来的设想,《存在与时间》所完成的“基础存在论”只是一般存在论的基础和入门,虽然后期海德格尔放弃了建立一般存在论的构想,但仍继续思考存在的一般意义的问题。他不再由“此在”入手,而是另辟蹊径,从真理、语言、艺术和技术等新的视域,显示存在的意义。此时的海德格尔的思想海阔天空,自由驰骋,他的语言似乎是从他的内在体验里迸发出来的,充满想象力和不可捉摸的韵味,而又有词源学解释的依据。

(13)、“此在”是存在论的出发点,对人的存在的分析把存在与存在物沟通起来,是对一切存在物的存在所做的存在论分析,是存在论的基础与入门,因此被称作“基础本体论”。《存在与时间》一书原来的计划是通过基础存在论来阐明存在的一般意义,但实际上只完成了基础存在论的部分。海德格尔心目中的一般意义上的存在论始终未能建立,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思想的完整性,因为基础存在论自成体系,而且是海德格尔哲学中最有新意、最为深刻的精华。

(14)、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15)、《海德格尔与《存在与时间》》是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 马尔霍尔。该书是对《存在与时间》一书的导读,在海德格尔生平与写作的背景下,作者提取其哲学观念中最为关键的概念入手,逐节对《存在与时间》进行了分析与解读,进而把握了海氏宏大而晦涩的哲学理念。

(16)、九 “对人来说,未经察验的生活不值得去活”

(17)、海德格尔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表现出了在哲学上的早熟和天赋。在18岁的一天,海德格尔从一个乡村牧师手中借到了一本题为《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多重含义》的书,立刻迷上了它。由此,便产生了20世纪以来最激动人心的思想。这个让年轻的海德格尔如此着迷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困扰了不知多少位哲学家,但海德格尔希望自己能给它一个解答。

(18)、大体来说,哲学总是把目标指向存在者之最初和最后的根基,这样就导致人自身高调地将人之存在体验为某种释义活动与目标设立活动。于是就极易造成这样一种假象,即哲学似乎能够而且必须为当下以及将来的历史亲在,为一个民族时代,创造出文化得以建筑于其上的基础来。然而,对哲学的能耐和本质做这样的期望和要求未免过于苛求。这种苛求的情况大多以非难哲学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有人说应当拒斥形而上学,因为它无济于为革命做准备。这滑稽得就好像有人说,因为木工刨台不能载人上天,所以就应当丢弃它。哲学从来就不可能直接地提供力量,不可能造就出一种生发历史情态的有力方式和机会,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哲学直接总只是极少数人的事务。是哪些少数人呢?是那些具有创造性的改革家和创新者们。哲学只会间接地通过那难以驾驭的迂回道路在某个范围内发挥着影响,后来终于到了某个时间点,在那里,源初状态的哲学早已被遗忘,哲学也沦落为亲在的某种不言自明的状态了。

(19)、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著有《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前者影响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逻辑实证主义,后者影响了日常语言学派。

(20)、二十三 哲学之“爱”的原本:“欲爱”还是“关爱”?

5、海德格尔哲学分为哪几类

(1)、海德格尔再三强调,“在世之在”以及“与他人共在”都是人的存在和显现的过程。“过程”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人的存在是在时间中被揭示的;可以说,时间性是更普遍、更深刻的显示存在的方式。极而言之,人可以不烦忙于事物,不烦神于他人,但却不能不打发时间。广而言之,人如何打发时间,他也就如何生活,如何存在。《存在与时间》的主题是:存在的意义在于时间,海德格尔是通过对“此在”的各种存在状态的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

(2)、随着《存在与时间》的发表,海德格尔声名大振。在胡塞尔的力荐下,1928年,海德格尔接替了老师,任弗莱堡大学哲学讲座教授。在这段时间,海德格尔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和讲演,对存在与时间的问题进行诠释和展开。正在此时,海德格尔的政治生活中发生了一件影响他一生的大事。

(3)、▲《沉思中的哲学家》(伦勃朗,1632年)

(4)、(本文选自《海德格尔文集:形而上学导论》(新译本)第一章第2节)

(5)、前期海德格尔直接启发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犹如分析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也是20世纪中期显赫一时的强势哲学。

(6)、小学毕业后,海德格尔因家境贫穷,无钱再上学。先跟私人教师学习拉丁文,后由天主教会资助,到离家乡50公里以外的康斯埋茨中学(旧天主教会耶稣会学校)四年级学习。在这里,他受到欧洲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古希腊文学、天主教拉丁文献、拉丁文学、德国文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等)。

(7)、然而,一些老年人利令智昏,就为骗子们提供了可乘之机。

(8)、海德格尔把人生的全部态度归结为“烦”,有些人可能会不喜欢。他们会说,如果生活只是“烦”,不是非本真的“畏”,就是本真的“面向死亡的决断”,那么人岂不是生活得太累了吗?人为什么不能活得更轻松、更愉快呢?显然,海德格尔所说的“烦”并不与任何一种具体的娱乐方式相抵触。但是,按海德格尔的标准,如果把轻松愉快、无忧无虑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态度,那实际上是逃避现实,而又不敢面对未来,忘记了自己的责任,而又害怕自我设计和选择的后果,这些都没有摆脱“烦”,而正是非本真的“烦”——“畏”的种种表现。海德格尔所说的“烦”作为基本的人生态度,我们并不陌生。我们中华民族的先哲前贤的很多教诲,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若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的都是这种深沉的、严肃的、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只是海德格尔用我们不熟悉的语言和现象学方法,道出了我们久已熟知的人生真谛。

(9)、1889年9月26日,海德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州梅斯基尔希镇。其父亲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是位箍桶匠,其母亲约翰娜·肯普福·海德格乐出生于当地的农民家庭,也是一名天主教徒。

(10)、(5)《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8年,边码56页。

(11)、其中最为基础的是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并且只有这个方法为后继哲学家们接受蔓延出整个现象学运动。

(12)、哲学乃人的历史亲在过程中的少数具有独创之可能性,偶尔也具必然性的创举之一。目前流行着种种哲学误解,虽然不着边际,但也都或多或少地说了些东西,只是不甚清楚罢了。这里只想指出两种误解,这对于弄清当今以及将来的哲学状况,十分重要。

(13)、在马堡时期,海德格尔开始撰写他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1927年2月,《存在与时间》正式印行,一是在《现象学年鉴》第八卷上,二是作为单行本。这本书奠定了他一生哲学活动的基础,被视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他因此而声誉鹊起。半年后,柏林颁发了正教授职称。

(14)、语言的复杂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流动性正是存在显示出的既敞开又隐匿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语言不具有这样的功能,他要求人们从规范的逻辑和语法中解放出来,恢复语言的原始意义。西方哲学两极独立的思维方式已经穷尽了一切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应该让位于思和诗。能够表达真正思想的语言是诗的语言。他特别欣赏荷尔德林的诗,认为这些诗表达了“天空”和“大地”之间的意义。

(15)、马丁·海德格尔是本世纪最有深远影响的西方哲学思想家。十几年来,海德格尔思想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也不断上升。这本传记从海德格尔人生与其思想的相互关联角度,介绍并研究了《海德格尔全集》第75卷所提供的重要材料,对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海德格尔与道家之间严格意义上的思想联系,特别是自1919年他的哲理独特性形成时开始的、孕育《存在与时间》阶段的学说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意在帮助读者减轻阅读海德格尔时的困难。

(16)、我们对这个问题甚至还没有发问,就一下子拐进关于这个问题的某种讨论中了。不过这一交代是必要的,因为对这个问题的发问和一般惯常的情况截然不同。没有一条循序渐进的通道,让我们从习惯的情况出发,来慢慢熟悉这一问题。因此,这个问题一定像是事先就置放到面前来(vor-gestelltwerden)的那样。另一方面,在进行这一置-前表像(Vor-stellung)与谈论这一问题时,我们切不可撇开发问活动,甚至完全忘却它。

(17)、(4)《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8年,边码42页。

(18)、1911年,海德格尔开始进行大量的哲学问题的研究,这是海德格尔思想形成的开始。

(19)、早期海德格尔是在“除蔽”的意义上定义真理的,认为没有“此在”也就没有真理。但在1930年出版的《论真理的本质》中,他却离开“此在”,谈论“超越人的自在的真理的本质”,并说:“真理的本质是自由。”(9)自由的真理包括各种可能性,既有除蔽的可能性,也有遮蔽的可能性,真理就是遮蔽与除蔽的张力所敞开的场所。海德格尔用“林中空地”(Lichtung)象征真理的这种“廓清”的含义。他把存在看做在真理廓清的场所中发生的过程,从而扩展了早期的“世界”的概念。后期海德格尔的“世界”是“天、地、人、神”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海德格尔哲学的主题99句精选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