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的夫人139句精选

作家们为何瞧不上木心

1、木心最经典的一句话

(1)、木心是谁?20有一部戏,与你一同去寻找答案,寻找自己。

(2)、拜伦的个人至上,纯粹的独立,纯粹的自由,其实就是尼采的超人意志。

(3)、鲁迅,是一个人物。他早期的思想宣言《摩罗诗力说》,就对拜伦大为赞扬,以为要救中国,必须提倡“恶魔精神”,可惜鲁迅先生的抱负只在反帝反封建, 可惜他刚刚开始怀疑,就找到了信仰。

(4)、如果你找到木心事迹的,你就知道它的一生,堪称传奇。不管遇见什么事,他都只有文学与艺术。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最后一刻他都是与文学相伴。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重回故乡。84年,始终孑然一身,惟有文学与艺术相伴。

(5)、以这样的题目切入木心无疑是高明的,也会令读者满意。在邹晓勇导演眼里,木心这个带引号的人是高于他作为画家、作家、音乐家……各种身份和头衔,这也是文艺复兴的精髓所在,文艺复兴就是人的复活,人性的回归。这也如他在文字中提到的:

(6)、作为一名音乐美学专业的学生,我怀疑得更远。我不仅怀疑过木心,我还怀疑过很多人。我甚至怀疑过老子。我怎么能够仅凭“音声相和”“五音令人耳聋”“乐与饵,过客止”“大音希声”就断定老子一定懂音乐?他识谱吗?他能辨角徵吗?就这么四句,我只能够断定他懂辩证法,至于音乐,我怀疑——当然,这件事后来我明白了一些。

(7)、这是作为木心美术馆馆长的陈丹青说过的一句话,也是他做木心美术馆一点小小的私心。

(8)、木心出语毒辣精辟,但说话很温和,不激昂、不独断,哪来争论的气氛?他爱说笑,稍许歇息时,就点了烟,逗我们。

(9)、这句话如何解读,读者心中各有版本,得益于这几天在群内听直播,我在这里引用一个我刚刚看到的一个解析,也是我最认可的:

(10)、说明什么呢?说明人类不配有酒神精神。人类就是酒鬼。不配,不能——你看到这点,你又看到现代艺术中有酒神精神,那么,你有可能做出划时代的作品。

(11)、所以,郭文景先生怼木心这件事情,昨天在去潘家园的地铁上听朋友说起的时候,我本来是给郭文景先生喊了一句好,但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完完全全站在木心这边。除非郭文景先生能够找出木心作假的证据或者木心文字中的音乐史错误,否则狼子村怼木心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你这段肖邦写得一点都不漂亮,太水了吧,还没我写得好看呢!可音乐史错误是我们的工作,而音乐文字……郭文景先生,怼人这种事情,还是留给我们音乐理论专业来干吧。

(12)、“文艺复兴的可爱,是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所谓中国文艺复兴,是文艺复兴个体户。这种个体户多起来,中国文艺可能复兴。”

(13)、他去哈佛办展,教授学生也为他的风度谈吐倾倒。这时你完全看不出他经历过什么。他和不同的人见面,作风语言都不同。

(14)、塔中之塔|木心读者沙龙第32期(遵彼乌镇)

(15)、他是贵族、诗人、美男子、英雄,是多重性质的象征。我小时候一看这名字,还没读作品,就受不了了。再看画像,更崇拜。

(16)、这就是拜伦:说得出,做得到;做得到,说得出。

(17)、黑格尔讲,从小孩嘴里讲的格言,和一个成年人讲的格言,意思是不一样的。我是老人了。我为这两种思潮苦恼过几十年,现在我悟了,说了,是有意义的。给大家讲,是双重的补课。

(18)、尼采来了、林风眠来了、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也来了。而这一次“造访”木心美术馆的,将是英伦的四位文学巨匠。

(19)、                                       ——HiltonKramer,《中国囚徒轻振衣冠》

(20)、木心写的音乐文字属于什么样的文字?跟前面提到的很多人一样,木心是一位画家,一位作家——这两点都已经被他的作品所证明了,他很喜欢古典音乐,听了很多,在他的文学和美术修养的滋润之下,他写了很多关于音乐的文字。或者说,他就是真诚地把他听音乐的感悟描述出来。难道不可以吗?当然是可以的。木心只是做了无数作家或画家做过的事情,何况在这其中,木心是格外有资格做的,因为他既是画家,又是作家,还会弹钢琴。

2、木心的夫人

(1)、    瞧,就是在阳光中这样一个跳舞的女孩。当众多愣小子被她五迷三道地转得春心萌动时,她却慌忙地跑掉了。这时在小巷子的尽头走过来一个高大的留胡子的男人,他不可自抑地亲了她两下。在脸颊上。

(2)、我第一次剃了头照照镜子,又黄又瘦,还有什么希望?这么一个人,只好乖乖儿画画,乖乖儿写文章。偶有风流,算是意外收获。伟大,才气,有什么用?面对美人,人家一笑,就跟人走了。

(3)、“五四”以后,要在几十年内经历人家两千年的历程,也因为没有个人主义。革命一来,传统里没有“个人”,一击就垮。

(4)、(陈丹青):众人很安静,就是听。互动?狼崽子拿什么和他互动啊。他也不太提问,我们读过几本书?有什么好问?争论更没有。

(5)、(陈丹青):《文学回忆录》先前只是一叠笔记本,每次搬家看见,就想起那些年。我不在乎这些笔录是否构成史书,当年上课也不为补习知识,很简单,我们爱听老头子说话,就是这样。

(6)、前晚的“西班牙三棵树”群好不热闹,“好事者”李老师请来了《木心·人曲》的编剧、导演——邹晓勇先生,他在群内为大家分享了《木心·人曲》的创作缘由与构思,我收听的时候已近凌晨,爬楼的兴奋瞬间驱散困意。

(7)、拜伦是个穷的贵族。妈妈骂他“拐子”,他说:说这话的还是个人吗?

(8)、年轻时记忆力好,我曾认真拜读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王朝闻文艺论著,还有官修的美术史——老天爷!如今一个字都不记得了。

(9)、私下里,我和几个熟悉的读者说,木心先生就是一座宝藏,读者就是一群小矿工,哪个挖出来一个宝贝,还可以拿出来与大家共享,木心有诗云:

(10)、《羊城晚报》:木心在世时,更多的人对他是徘徊在“见与不敢见”的矛盾中。陈子善多次到乌镇想拜访木心,但又怕打扰他。木心的性格是怎样的?他不喜与人打交道?但又非常重视读者?

(11)、    可能有人会说,伊恩怎么能和毛姆相比呢?毛姆在很多人眼里是男神一样的存在。我的好朋友江陵开了两家书店,名字都是毛姆的《刀锋》。连国内喜马拉雅高度般的影评人毛尖都写过一篇《我的叔叔毛姆》,可见他多么深入人心。我本也无意比较他们,如果有什么关联,无非都是英国作家,不同时期的英国作家,毛姆73岁的时候,伊恩才出生。

(12)、木心在这里提到了“人性中的最大的可能”,这种可能只能由“大师型的艺术家”来担当,林风眠不是,他在这本书里提到的所有艺术家都不是,包括《飘零的隐士》中的张爱玲。

(13)、懂音乐这个事情肯定是没办法量化的。就像欧布里德的“谷堆理论”一样,你很难说一个人听过多少数量的音乐、认识音符到什么地步才算是“懂音乐”,一个人掉多少根头发才能算是秃头呢?

(14)、2001年,时任乌镇d委书记陈向宏便联系到木心,以故乡的名义向先生发出还乡邀请,时隔五年后,2006年,先生姗姗归来,隐居于乌镇的“晚晴小筑”,又过五年,先生辞世。

(15)、耶稣回家乡训众,乡亲先是诧异耶稣这般智慧,后来更诧异,说:他不是那个木匠的儿子吗?他妈妈不是玛利亚吗?他的兄妹还在家乡。

(16)、题记里的这段话出自剧作家邹晓勇,他在“与木心纠缠十余年”后,创作了诗、歌、舞的变奏三幕剧——《木心·人曲》,这是中国第一部以诗人、文体家、画家、音乐家木心生平创作的原创舞台剧。

(17)、    但伊恩确实是我非常喜欢的英国作家。他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那些不可告人的儿童时期的事情,我们多多少少干过一些。(这可以说是一本父母必读书,以帮助二次元们避开雷区)其撕开故事的方式,看上去重口味但是黏度相当高。比如《最》的开头:

(18)、所以,在具体的个案里,对懂音乐这件事情做经验和直觉判断可能更有效。比如木心,有确切地证据表明,他学过音乐,会弹钢琴,1952年当过上海育民小学的音乐教员,通过他的文章还能够知道他很喜欢听古典音乐,大量地听,反复听,莫扎特大部分作品他都听过,他还爱听肖邦,巴赫,瓦格纳,古典、浪漫大部分作品他都听,关于音乐史和艺术史的书他也读。那么,只要不以专业门槛设限,木心怎么不能算是懂音乐呢?如果他不算懂音乐的话,那么陈丹青、辛丰年、余华、村上春树、萧伯纳、普鲁斯特就同样谈不上懂音乐了。如果因此而否定木心的音乐文字,那么上述几位的音乐文字,也可以一并否定掉了。或者说,从此以后,郭文景先生是奉劝所有非音乐行家,不要写音乐文字好了,纯属笑话。

(19)、   毛姆的另一部作品《面纱》,则是另一段不轨之恋。那时的毛姆技术更高了,一开局就是反锁的门被轻轻转动的场景,这对于那两个床上的人来说,多么糟心。

(20)、《羊城晚报》:《文学回忆录》出版时,您写道:“现在,唯愿先生原谅我擅自公开了听课笔记,做成这本大书。”书出版后,各种声音都有,现在看到这套书,相比出版时,您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3、木心最经典的十首短诗

(1)、郑重推荐兰姆的《伊利亚随笔》(EssaysbyElia),是他的精华所在。另有《莎氏乐府本事》(TalesfromShakespeare),流传极广,曾是最流行的英文课本。

(2)、木心和郭文景听勃拉姆斯感受一样吗?一个是作家和画家,一个是作曲家,一个性格那样,一个性格这样,听勃拉姆斯的感受当然不一样啊。难道一个人不是作曲家就听不了勃拉姆斯吗?难道一个人对勃拉姆斯的听感跟作曲家不一样就错了吗?难道作曲家们听勃拉姆斯的感受是一样的吗,为什么柴可尔夫斯基就讨厌勃拉姆斯呢?什么时候听勃拉姆斯是有了标准答案了吗?来来来,下面有请“音乐何需懂”的周海宏老师……

(3)、他的“为艺术而艺术”,也可谓之“重新估价”。他反功利,反伪道德。他说:“我是社会主义者!因为在社会主义国家,才能人人为艺术而艺术。”

(4)、   为什么作家要在一开始设立这样的一个出场呢?

(5)、                                         ——台湾印刻杂志社

(6)、“年月既久,忘了浪漫主义是一场人事,印象中,倒宛如天然自成的精神艳史。当时欧洲的才俊都投身潮流,恐怕只有肖邦一个,什么集会也不露面,自管自燃了白烛弹琴制曲。德拉克洛瓦,与肖邦交谊甚笃,对于他的画,肖邦顾左右而言他;对于同时代的音乐家……肖邦只推崇巴赫和莫扎特——后来,音乐史上,若将浪漫派喻作一塔,肖邦位于塔尖。”

(7)、《海盗》1814年出版,正是英国诽谤拜伦达于顶点时,一出,销量即达一万四千册。当时每个沙龙都谈拜伦,谁不读,谁就是落后分子。

(8)、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1854—1900)。生于爱尔兰都柏林(那儿老出文学家)。父亲是名医,母亲是文人,家庭沙龙里都是名流。幼年即博览名品,眼界气度都高阔。高唱唯美主义,宣传唯美主义,身体力行。访美,进海关时,人问有何要保险,他说:“除了天才,我一无所有。”

(9)、总之,一个文学家,人生看透了,艺术成熟了,还有什么为人生为艺术?都是人生,都是艺术。

(10)、邹导在分享中反复提到了木心的分身观念,这对他艺术上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这部剧的创作结构上,为诗剧、歌剧和舞剧的三幕剧,演员也是三个,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个舞者,这里面想表达的是变奏的意象:

(11)、《哈罗德游记》历时六年,第第二篇以西班牙、葡萄牙、希腊、阿尔巴尼亚为背景。第第四篇以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地为背景——不是游记,而是见景生情。

(12)、                                             ——香港作家梁文道

(13)、2016第四届乌镇戏剧节——《看,这个人》

(14)、《羊城晚报》:您说:“我不是好学生,但我是好的速记者。这些笔记忠实记录了木心的讲述和语气,包括他无数次离题的笑谈。”记录的同时,你们之间的互动多吗?他会不会向你们提问?你们会有争论吗?

(15)、 ©BritishLibraryBoard

(16)、1987年,木心和我们聚谈,两年后,世界文学课正式开始。——陈丹青

(17)、自2015年11月开馆以来,木心美术馆不仅展出先生的画作及手稿,也通过举办不同的特展,回顾那些影响过木心的伟大作家和艺术家们。

(18)、我在做读者沙龙这一年来,见到各色读者,“高估”先生的我视为知己,低估的起初视为敌对,现在好多了,已经可以做到不以为然。

(19)、木心是诗人,是文学家,是画家,是艺术家,是先生,是设计师,是囚徒,是音乐家,是少爷。

(20)、歌德一有机会就赞美拜伦,因为在文学上或生活上拜伦做了歌德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伟人能够欣赏英雄,但英雄未必瞧得起伟人。

4、作家们为何瞧不上木心人

(1)、此前他就在学校介绍木心文学,引来好几位美国教授参与评议,在“文学无国界”网站,木心拥有一批美国读者,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2)、你看迈克尔·杰克逊跳起来,有些动作非常酒神精神,可是弄弄又去摸下身,下流起来。

(3)、所谓“哀乐中年”,是指中年人的悲乐格外深切。尼采纯然活在哲学中,生活一片空白、一片干旱,是个喝不到酒的酒神,所以疯了。

(4)、    晚饭后想读一会书,走到书架前,采取摸盲盒的手法,随意地一挑选。此时感觉自己像个帝王,那么多光溜溜的好看的脊背,纹着他们好听的名字,等待彼此的临幸。又想起木心的一首《夜晚的臣妾》,这是我最喜欢的木心的诗。

(5)、上面提到“三陈”的这些文字,也只是“高估”木心文字的冰山一角。(可点开各自下面的超链接阅读全文)

(6)、本来他们都是有可能完成的,无论是林风眠、张爱玲、还是《此岸的克利斯朵夫》中的席德进、《同情中断录》中的齐弘……要么是先天不足,要么是后天被毁,木心以这些文字来悼念这些逝去的鲜活生命,“以示我希望有所‘完成’的个人和时代的出现,这是一个额外的残剩心愿,挥之不去……”

(7)、还记得我前面说过的老子吗,跟木心音乐文字的价值是一个道理:确实,我没办法通过几句话证明老子真的懂音乐,但是老子的这么几句话却深化了我们对音乐的维度认知并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音乐观,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至于他懂不懂音乐,会不会作曲,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8)、最后打个圆场:我们这个世纪、这代人的价值在哪里?可以秋后算账。拜伦只会叫:这是不对的!不公平的!不能忍受的!尼采呢,大老板(上帝)死了,小老板(耶稣)又不在,于是他说,一切重新估价。

(9)、最后请大家再听一首歌曲吧,邹导作词的《木心·人曲》的插曲——《木上水边》,单曲循环了很久,只留下一句始终在耳边回荡:

(10)、“我读过吴法宪、邱会作、李作鹏等人的回忆录,他们在回忆录中详细纪录了他们在秦城监狱的生活。这些人曾是政治局委员,从他们的回忆看,在狱中他们是无法自己选择和创造娱乐方式的。因此,对画钢琴弹,我的第二个疑问是:木心蹲的是那所监狱?”

(11)、(陈丹青):那幅照片摄于一九八八年(我记忆有误,书中写成一九八七年),是在倡议开课的李全武家二楼,但不是上课,就是聚会。

(12)、《文学回忆录》面世后,陇菲先生辑录了逾百万字网络留言,那就是“各种声音”吧,新近上市的《温故》特辑,《木心逝世两周年纪念专号》选择了一部分。我很高兴读到。

(13)、法国人丹纳评价二者曰:浮士德是庸俗的,曼弗雷德是血性的;歌德是普遍的,拜伦是个人的。

(14)、2016年,此剧的环境版参加了乌镇戏剧节;2017年,剧场版在深圳进行首演;2018年,《木心·人曲》在全国五个城市进行首轮巡演(天津、石家庄、深圳、上海、广州),当时是知道的,可惜没有来成都,我平时又从来不关注戏剧、话剧之类的,后来就渐渐淡忘掉了。

(15)、如果你读过《素履之往》和《云雀叫了一整天》的话就会知道,木心所写的音乐文字,都并不长,短或几十字,长或数百字,颇像《论语》和《威尼斯日记》的结合体,就是散乱而凝练的听乐感悟。显然这些文字是他作为作家的个人体验,属于文学范畴,不是他的音乐研究成果,也不是他的音乐分析结果,你用知识性的标准去要求它就不太合适。比如木心说过,“音乐史上,若将浪漫派喻作一塔,肖邦位于塔尖。”如果这是个人体验的话,是毫无问题的。我相信在专业人士当中认可肖邦位于塔尖的也不在少数。可是你要用知识性的标准去怼它的话,凭什么肖邦位于塔尖呢?舒曼不香吗?瓦格纳不是人吗?你需要结合19世纪的社会和音乐语言发展的整体才能做结论呢,你需要通过音乐分析才能证明啊,可不能随随便便聊音乐哦。我觉得木心根本就不想理你。

(16)、把愤慨而幽默、渊深而朴素混在一起的,是兰姆。在世界范围中,兰姆,瓦莱里,我特别认同。

(17)、李清照懂,有诗曰:“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18)、    有一本银色缎面的书,抽出来后看到,是毛姆的《兰贝斯的丽莎》。

(19)、我其实不太敢说木心是不是中国文学上的最大可能。木心倒用耶稣表呈过他的某种“最大可能”的隐喻,但这个最大可能指的是“人的最大可能”,因而未必是“文学的”。

(20)、金圣叹、李贽等等是怀疑主义者,但本钱不够。战国以后,中国没有出大思想家。

5、陈丹青和木心的爱情

(1)、大概到我四十岁时,顿悟了:为人生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都是莫须有的。哪种艺术与人生无关?哪种艺术不靠艺术存在?

(2)、王尔德没有晚年。他跌倒了,败了自己。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那是指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就要以成败论英雄。

(3)、    和毛姆比起来,伊恩.麦克尤恩就是一个抹香鲸一样的人物了。

(4)、我又说:“但不是你的酒神精神的那个意思吧?”

(5)、木心说:勃拉姆斯的脸,是沉思的脸,发脾气的脸。在音乐中沉思,脾气发得大极了。

(6)、木心读者沙龙二十期回顾:留得好记忆 便是永恒

(7)、塔中之塔|木心读者沙龙第32期(遵彼乌镇)

(8)、他对问题的看法,都会找一个词来形容,有时候感觉这个词很新颖别致,但是我们无法再找到一个更合适的词来代替。

(9)、他讲起话来气象很大。有一次喝醉后回旅馆,见纪德,一见就说:“亲爱的,对人类充满深厚同情的文学,是在俄罗斯。”他又对纪德说:“思想总是朝阴影飞去。太阳是妒忌艺术的。”

(10)、当木心先生在文学讲席中热情谈及这几位文豪时,绝对想不到他们的亲笔手稿会来到乌镇。

(11)、因为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很多人不得不困在家中,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里,物理空间的缩小,反倒扩大了精神世界的版图,信息在线上的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就像这次的冠状病毒一样,以不可阻挡之势,攻城拔寨,大有拿下这个地球的意思。

(12)、    我想他们写女人,总会有心软的那一天的。

(13)、读这部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觉能和他面对面交流一样,能感受到他的思想是那么天马行空,书中他把他的的艺术思维发挥到了极致。

(14)、去年及今,《文学回忆录》得到广告协会的“年度文化事件奖”,《新周刊》的“年度最佳图书奖”,中国台湾《中国时报》的“年度十大好书奖”,现在贵报将之归为“文学批评”类,也蛮好,我谢谢!

(15)、上来三个人,三个都是大师,成就可观,在世界范围悄悄形成气候,同时,他们自己开花,自己结果。作品写成后,才提出理论。现在看,要谈意识流小说,还是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芙夫人。

(16)、他的两大悲哀:一是唯美而不懂得美。他最喜欢的三张画根本不美,死神、裸体、翅膀之类。最怕是喜欢什么,就去艺术中找——这好比一个美食家张开嘴,口中没有舌头。

(17)、也许有人觉得我是在上纲上线,郭文景先生明明只是在怼木心而已。可是依狼子村的怼人逻辑,既然可以这样怼木心,我实在看不出来其他人有什么不能怼的。爱因斯坦说,莫扎特就是音乐。莫扎特=音乐?你是在搞笑吧?歌德说,音乐家应该不断地反身自省,培养自己最内在的东西,以便使它转向外界。得了吧,你是音乐家吗?你写过曲子吗你?你能不能先管好自己?去你大爷的吧!

(18)、上大学后是个捣蛋鬼,受罚。向往异国情调——这是十九世纪的特征。二十一岁游西班牙、希腊、土耳其,边游边写诗,就是《哈罗德游记》,哈罗德是诗中主角名字。诗寄回英国,头两卷发表后,拜伦说:“我一早醒来,一夜成名,成为诗台上的拿破仑。”

(19)、邹导熟读《文学回忆录》,视其为自己的文学圣经,也喜欢尼采,他知道应该给这首曲子注入酒神精神。

(20)、人类文化至今,最强音是拜伦:反对权威,崇尚自由,绝对个人自由。

(1)、     这就是伊恩麦克尤恩的电影《儿童法案》。

(2)、年龄非常要紧的。我三四十岁,五十岁,都读过伍尔芙,六十多岁时,看懂了。看懂她对的、不对的地方。

(3)、《羊城晚报》:在海外木心较早地被“重新发现”——部分散文与小说被翻译成英文,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并作为唯一的中国作家,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木心在国外大概是什么时候被“重新发现”的?

(4)、我也说不清和他什么关系,“亦师亦友”是被说滥的词,我一路有许多好老师,好朋友,木心只有一个。晚年伺候他的贵州乡下孩子小代,深深想念他,有一次说到木心好玩的段子,决然说:“丹青老师,再也不会遇到这样的人了。”

(5)、                                           ——骆以军

(6)、最好的东西总是使人快乐而伤心。魏晋人夜听人吹笛,曰:奈何奈何?

(7)、按纯文字的标准来看,木心算主流,但是相对而言他的影响力并不算很大。他的书有一套《木心谈文学》,也可以看出来,木心更多是以一个学者身份参与文学的。他写过诗,教过书,对文学有很深的研究,中国文学需要这类人。

(8)、他非常敬重古典作品,喜欢古典作品中的恬静。

(9)、但他的“传奇”换来的是他的忘恩负义和来自世界、艺术、文学的残酷报复。所以,与很多人的印象不同,作为一个读者,我把穆欣当成了一个大屠杀时代的幸存者,他的作品是他在横冲直撞的道路上奔跑时那张逃跑的虎口发出的人文主义的杂音。我认为,这是布作家穆欣及其作品最重要的意义和最有价值的价值。

(10)、他甚至没正经上过高中和大学,毕生没有半个文学老师。他唯一的学历是上海美专,还没毕业就因闹学潮而逃掉了。

(11)、耶稣真正是一位绝世的天才,道德与宗教的艺术家。

(12)、木心终会成为大众的节日,或诞辰,或逝世周年,或兼有,但肯定不是今天。

(13)、(陈丹青):读者和“文坛”应是两个概念。我不知道,也没资格知道“文坛”中人的准备状况。

(14)、疯了,就没有“晚年”可言——超人的晚年也要来的。人到了老了,特别怀念少年时期。

(15)、(陈丹青):笔迹潦草的本子陪了我二十年,一旦印成宋体字,某段某句换了页码,它显得陌生了。

(16)、我谈木心,始终很克制,现在仍然克制,但那几句话像是触了刑律,一路盯到现在。您读过木心吗?您觉得涉嫌“吹捧”吗?

(17)、OS:我要和木心先生老实交代,这四位我都没读过。谢谢先生的“拉群”,原来他们不叫“文学巨擎”。

(18)、(陈丹青):木心先生有位格外器重的老朋友童明(刘军)先生,西安人,在加州某大学教文学。他早就翻译了木心短篇小说集,题曰《空房》,五年前在美国出版,很快被列为四星译本。

(19)、拜伦最重要的诗是《曼弗雷德》,是他从瑞士阿尔卑斯山到意大利时所作。主人公曼弗雷德是个强烈的异端,悲观、厌世。当时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也刚问世——欧洲就有如此精神上的明星——歌德说:“此诗是模仿我的,但却是一种新的东西。”

(20)、通过以上的说法可以看出这个文学家的作品是很具备个人思想的,所以才会被其他人批判,因为中国比较奉行的是中庸之道。作品是可以看,但是不能将其的地位拔高,不然就是对于木心的一种高估,对于其他文学家不公平。不过这个文学家已经不在人世间了,后世的评价对其的作用并不是特别的大。只要有人喜欢其文学作品就是可以的,比如很多网友都会在自己的枕边放着木心的书,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1)、    丽莎的舞越跳越欢,双脚常腾空,还疯狂地旋转。当开玩笑的人哇哇乱叫提醒她要注意别绷坏了袜子(裙子或者其他)时,我们的丽莎猛力地举起腿来,踢掉了他的帽子。

(2)、特别是做“塔中之塔”公号,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收集整理的基本上都是“高估”木心的文字。

(3)、“什么是一个木心绘画风景的新元素?是一种情绪和风格,类似于北欧版画那灯火辉煌的空间,是一种辉煌的文艺复兴式作品。毫无疑问,在艺术家的处理材料的严峻条件下(”文革“),木心的景观具有逃亡的光辉性。但也涉及了一位艺术家的感性图像——挽歌——亚历山德拉·芒罗,林肯中心的主要策展人,论起这些山水画作为一种“中国曩昔文化的安魂曲,”这是事实。呈现了中国文艺人士如何借助西洋精神,作为尝试,祭奠过去已经不可逆转的纷繁记忆。”

(4)、大师型的艺术家,其创作历程辄长达半个世纪,一程又一程地蜕化风格,终于担当了人性中的最大的可能,圆融通彻,光风霁月,含笑而逝。

(5)、(陈丹青):木心看不出身份、标志、年龄。你在文艺界老辈、晚辈、圈内、圈外,找不见这样的人。他日常谈话就是个上海老头,大半辈子隐在弄堂小单位,和市民职工打交道,随口市井语言。

(6)、关掉室内的灯,黑暗中接收来自听觉的大餐(事后由“风景”老师整理出30分钟的音频,见开篇的音频链接),他首先解决了我的第一个疑问,为什么叫“人曲”:

(7)、怀疑主义世家的长长谱系,到了拜伦,是出了英雄好汉。李白、杜甫,不属于怀疑主义世家,想做伟人,没做成,诗仙、诗圣也。 

(8)、不仅如此,木心在整部《文学回忆录》里所看重的都是人,他另有俳句:

(9)、有位我不愿透露姓名的著名作家就《文学回忆录》来短信和我谈论感想,好几位著名的七〇后当代艺术家居然也热读此书,前卫画家尹朝阳特意写了读后记。

(10)、拜伦的精神家谱是西方的怀疑主义。这主义从古希腊一路下来,初始都用心用脑,但没有胆。蒙田临终,世故圆滑,请来神父(他想不到三百年后一个中国人会算他的账,算他头脑与膝盖的账)。

(11)、“我不比人慧,不比人强,数十年间认识的精英分子前后六批,凡五十人,有大才,甚至天才,至今剩我一人。如果他们成了,文艺复兴。”

(12)、拜伦。我的讲义写了十六页,曹雪芹先生可能有意见了。 

(13)、对于木心的怀疑,我从前也有过。我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这是我写作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我猜我跟郭文景先生的怀疑差不多,木心这么爱谈音乐,他到底懂吗?他很多话说得神乎其神,他是不是在胡吹?

(14)、   不过,要说爱自己的女主角,男作家一定比女作家更甚。像托尔斯泰写安娜,连她小腿上的肌肉的形状,他也观摩到了。这就像男女见面行一个亲吻手背的礼节,女士已经摇摇曳曳着走远了,她戒指上那点冰凉感还刺激着他的嘴唇。

(15)、木心说:我去德国考察空气中的音乐成分,结果德国没有空气,只有音乐。

(16)、青春活力是不浮夸的,装出来的活力才浮夸。拜伦的轻狂是一点不做作的——他喝酒,喝完就把杯子摔掉,说:我喝过的杯子不许别人再喝——尼采有没有在作品中看到他的先驱拜伦?我没有发现。

(17)、内容上,从古到今,中外交杂,几乎囊括所有优秀文人,读后像是看了一张精心描绘的文学世界地图。

(18)、陈村老师“毫不夸张地”用了三个之“最”来描述木心的文章,更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说,木心的文章是中文写作的标高,此论调一出,同样遭来一众圈内人士的白眼。

(19)、查尔斯·兰姆(CharlesLamb,1775—1834)。愈近现代愈受尊敬。我对他一见钟情。少年时能看到的,不过是别人节引他的话,一看就狂喜:“童年的朋友,像童年的衣服,长大就穿不上了。”

木心的夫人139句精选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