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和方法128句精选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和特点

(1)、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温故而知新。注重学习要由浅入深,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3)、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4)、三是“忠”教。对“忠”教的理解,不能囿于为(他)人的立场。“忠”的核心是“忠”于己(心),对他人的“忠”只是忠于己(心)的外显。尽管孔子强调弘道于世,但是弘道的人首先要成“人”。所以成“人”教育首先是成己教育,“成己”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施以“忠”教时,孔子所注重的是对事诚心尽力、对信念贞一笃定等。总之,“忠”的主旨在于敦促主体坚持对人对事的一贯信念,竭尽所能、恪尽本分。

(5)、关于人性问题,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6)、在孔子看来,教育内容应广而全,不能约束在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广泛而全面地学习各种内容。孔子说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学而》)即“孔子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知识和德行。”既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对于知识的学习,孔子教授学生礼、乐、射、御、书、数,此六者谓之“六艺”。而对于品德的塑造,则孔子更是极为看重,他说“志于道,据于德。”即做人要立志于求道,要立足于德行。因此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包。如果将孔子的这一教育理念拿到当今来看,即为现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六艺”即是现在素质教育的内容。

(7)、孔子学说的教育思想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教育的德化、政治化、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结果使教育成了政治与宗教的附庸,逐渐偏离了教育的轨道。孔子所开创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这当然是与中央王权的衰落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历史背景是一大批精通儒术的人从官府走向民间,过去由官府解决的生计问题,而现在却只能靠自己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人,教育本身只是工具而已。而《论语》中所展现出来的孔子,却像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教育家,其功利目的十分明显。通俗地说,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但教育出来的人却是要能服务于王权社会的。由于带着强烈的目的性来教育人,由于赋予了教育太多的目的性与功利性,教育成了政治、宗教、哲学三位一体结构的载体。到了皇权专制主义社会,教育的“经学化”倾向越发明显。也就是说,人们在皇权专制主义社会所看到的教育,只是政治、宗教与哲学三位一体结构的附属物,而不再是作为其自身存在的“教育”了。

(8)、“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就是中人这部分,也正因为此,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也并非绝对的平等,而是在中人之内,没有类别。

(9)、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真情实感。不孝就是不仁。

(10)、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1)、①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③温故知新;④以身作则;⑤爱护学生;⑥教学相长。

(12)、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13)、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对后世教育有何影响孔子思想教导我们,教育应当是建立在发现孩子内心优秀和潜质的基础之上,应当是适应人的发展并能有效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应当是使人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的教育,应当是让人感到生命很有意义、很丰富、很有品位的教育。

(14)、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15)、关于道德修养: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16)、关于教育对象: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17)、国学网站:www.minglunshuyuan.cn

(18)、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19)、孔子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教育上,他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教育学说是孔子思想中最积极的成果。

(20)、     今日出一道论述题给大家:(参观表格)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和方法

(1)、①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只有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谈话和个别观察。

(2)、提倡学习而时习之。学习不仅要温故而知新,而且要学会践行。这个习字有练习的意思。后来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3)、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可简括称之为“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条件。

(4)、黄金,四川大学宗教学博士,中国古代史博士后,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重庆市第三批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5)、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6)、即孔子注重启发学生先自我思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与“思”结合起来。

(7)、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8)、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判断题)孔子的“有教无类”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

(10)、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11)、(3)教育与人的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2)、“天命”即尊天信命。强调天人合主张畏天命。

(13)、(注音):xué ér shí xí zhī 

(14)、孔子“仁者爱人”的伦理学说在社会政治领域内的运用与体现,就是“德治”、“为政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5)、(5)教育方针:有教无类。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行结合。

(16)、(9)论教师:孔子主张作为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7)、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18)、绝大部分同学质量相当不错!以前经常说的一些小问题,普遍少很多。只要继续背好,等着升华就好啦!       

(19)、孔子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作为“文”的表现,因为敏而好学者能见贤思齐、追求进步且积极行动,不耻下问者虽居高位也能虚心求教、尊重他人。这些正是文化修养带给人的精神风貌与行为气质的改变。在“文”“质”关系与君子人格的形成问题上,孔子强调“文”“质”需要适度协调发展,不能偏于一隅。他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0)、下翻内容核对答案,发现自己在知识点和答题思路方面的漏洞。

3、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1)、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2)、学而时习,温故知新:经常的去复习下以前学过的东西,或许你能够重新获取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3)、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丘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就要“笃行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释义):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二:词语:温故知新 

(5)、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6)、(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7)、“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关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8)、(2)教育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思想:“庶、富、教”

(9)、(释义):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六:学而不厌 

(10)、同一个问题,孔子却对不同的人却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

(11)、这里孔子比较了两种不同的治国方法,认为仅仅依靠刑罚来治国不行,只有依靠道德教育,才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自觉走上正道。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13)、其次,孔子提出“庶富教”观点,他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要发展它的人口,有了众多人口,就要发展经济,使民众富足起来,然后再加强教育。初步意识到教育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

(14)、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15)、——节选自333“超级套餐”系列《超级真题》

(16)、提倡庶民教育,教育大众化,开创了教育的先河。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18)、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19)、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需要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结论,也需要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方法和创新的过程,这样才能进一步理解孔子为中国教育所带来的创新。孔子在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国教育人文化转向,把拥有明显的宗教祭祀倾向的教育活动转变为注重人伦、以提升个人德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体系,逐渐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古典、尊师重教的传统。这一转变在时间节点上与古希腊时期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开启的古希腊思想的人文化转向大致处在同一个时期。孔子的思想对当代教育的一些基础性问题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20)、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4、

(1)、在《论语》中孔子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比如,“信则人任焉”即为“人之所助者信也”的同义表达;而“君子贞而不谅”“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可看作是“履信思乎顺”的具体阐释。将“信”作“伸”解,可以理解为内在于心的“诚”发见于人、事的状态,即忠于内而信于外,内恒有而外恒陈。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教弟子立“信”实际上就是教之有“恒”,因有“恒”而致人“信”“任”是事态发展的应然趋势。

(2)、教育方法:学思结合、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4)、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5)、②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他提出“由博返约”。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知识,返约则是在对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与观点。孔子还提出“叩其两端”的思考方法。从思考事物的不同方面辨别是非,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思考方法注意事物的对立面,在分析其矛盾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合乎辩证法的。

(6)、孔子从教育目标出发,在继承“六艺”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在他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精心整理历史文化材料,编著成“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偏重文事,轻视武事;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自然知识缺乏。

(7)、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8)、“礼”与“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礼要做到一切视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规范。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以仁的精神来对待不同的伦理关系时,就有不同的更具体的道德规范,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道德规范是忠与孝。仁德的实行可分忠和恕两方面,即消极的方面和积极的方面,“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陷入政治与宗教泥坑中的儒家教育观,最终沦为权贵利益的忠实代表。孔子教育思想中虽然有着“有教无类”以及“三人行必有吾师”之类的言论,但另外一面却又有着“道不同不相与谋”之类的冰冷论调。学问与谋生手段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儒学沦落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术”———“学”只是一种手段,只要有了借以获得荣华富贵的“术”足矣!

(10)、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11)、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12)、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13)、(单选题)孔子的学说以()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14)、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5)、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因材施教就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在《论语·先进篇》记载:有一次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翻译成今天的话意思是: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子路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说:“你有父亲和兄长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问:“先生,我要是听到一个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父兄的意见,三思而行。”可见,孔子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也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这些因材施教的典例,今天对每一位老师和家长都有教益和启迪。

(16)、四是“信”教。“信”至少包含两种意思,一种是人言(承诺),一种是伸展。孔子说:“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意思是只有顺应天道正义才能获得上天的庇佑,相应地,在人与人之间,只有履信践诺才能获得支持和帮助。而履信践诺需要基于顺道义这个前提。

(17)、孔子办学是面向全社会的,属于开放办学。在面对如何选择学生这一问题上,孔子采用“有教无类”的仁爱教育理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行束脩以上,无未尝无悔焉”。(《论语*学而》)。即“自己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没有不教他的”。也就是说,孔子选择弟子不分贫富,不论门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便教授与你。同时无论你品德优劣与否,只要拜在我的门下,我便以“仁”、“爱’启发引导你。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于他几十岁,有的如子路仅小于他九岁。

(18)、在实际运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

(19)、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应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

(20)、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5、

(1)、(释义):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2)、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的顺从父母。

(3)、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出了一个圣人孔子,他是老师的鼻祖。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如今的老师们看看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4)、教育在于明德。首先要学会做人,再学习做事。

(5)、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6)、在孔子看来,“学”与“教”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和老师,不能有任何的松懈。正如他所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即“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的怎么样呢?”这是孔子在进行自我反思。作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在学习方面:第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学到的知识今天都掌握了吗?第孔子拥有勤奋学习的意念。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即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典籍,并且勤奋敏捷地去探求的人。”在教学方面,孔子也是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地去教授学生知识。

(7)、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他主张“温故而知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仁”的思想;“礼”的思想;中庸思想;教育思想;“孝”的思想;天命思想。

(9)、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10)、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11)、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12)、(2)教育作用:①社会功能:庶、富、教。②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

(13)、一是“文”教。孔子不止于对静态的文献资料的传授,更强调对其中所包含的精神本质的领悟和把握,注重以“文”化人,使人通过学“文”获得精神层面的提升,进而达到“文”以成“君子”的目的。

(14)、关于教育原则: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15)、此外,孔子认为教育对人的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性相近,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不同所致。并且孔子重视早期教育,他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16)、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大力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进行深入地研究,使之更好地为现代教育服务。

(17)、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

(18)、(释义):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19)、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其所代表的贵族文化倾向是一脉相承的,儒学不仅不能改变世界,而且是少数人(甚至是极少数人、个别人)奴役大多数人、绝大多数人的最佳文化工具。“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孔子,却说出这种愚民的话,可见其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在孔子之前,礼乐文明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孔子师承了周朝以来的传统文化,其核心即是礼乐文明。孔子通过自己的“述”使儒术发展到较为系统化的儒学。孔子所开创的私学就是把王官之学传播到民间,其学问是一种宗教文化、政治文化与理性知识的复合体。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让广大的“草根”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从而为少数“草根”开启了其社会地位上得以上升的通道,但由于儒学只代表着贵族阶层的利益,儒学并不能为下层人民打开窗户,迎来光明,并不能真正地救广大“草根”于水火之中,从而切实地改变下层人民的命运。

(20)、第二是毛泽东时期的扫盲。进一步推进全民教育。

(1)、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立国治国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即三个施政大纲:首先是“庶”,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2)、对于鬼神,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这也说明孔子积极致力于人道的现实态度,对神道并不太重视,这也符合春秋时期神人关系重点的转移。

(3)、强调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倡导无可无不可。

(4)、二是“行”教。孔子注重实行,从不空泛讨论某个理论问题。“行”教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第“行”不离心,强调表里如一。孔子认为,只有人的内心建立起自觉和自律,其外在行为才有可能展现真正的仁德,他对那些“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匿怨而友其人”“色取仁而行违”的虚伪行为非常厌恶。第“行”而有恒,强调坚持不懈。第“行”有分寸,强调知止权变。在孔子看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因此恰当的行为是“约之以礼”的结果。第“行”见于事,强调社会责任。孔子认为,学“文”的目的不能止于在个人的精神世界里自得其乐,而必须要在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5)、《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6)、②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是百家争鸣的先驱,创办了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私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7)、(4)教育内容:六经,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8)、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9)、要求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人们谦虚谨慎,虚心好学。

(10)、作者认为孔子的教育作用观就是“教育是和政治分不开的,教育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孔子之努力于教育,也就是为培养自己的实力,作为政治资本,以便更有效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基于这一目的,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

(11)、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12)、即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他们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13)、学思并重:学习和思考一样的重要,千万不能一味的学而不去想,凡是要做到为什么?并且得到答案。

(14)、天命观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特殊理论,也是构成孔孟儒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这方面的观点是“听天命,尽人事”,正所谓俗话所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5)、(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A项正确。

(16)、重要的一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运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

(17)、    (再次提醒:请大家不要拍歪,要正面拍照,还有,大家以后可以在后面写上用时多久,大家彼此有个参考)

(18)、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别,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后天用知识熏陶感化。教育者不能漠视人天资禀赋的客观区别而任意行事,否则事倍功半。孔子能充分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引导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顺其自然使之体现个性化成长。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篇》)即为“天赋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天赋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可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在实际教学中,孔子便遵循这一教育理念,对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

(19)、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20)、学习规律: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

(1)、③学思行结合:“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他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由学而思而行,是孔子所探索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

(2)、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3)、“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4)、孔子把“中庸”看作是最高尚的美德。这是孔子在“礼崩乐坏”、社会纷争、新旧交替的历史条件下所总结出来的调和、折中社会关系的方法,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新理论。

(5)、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认为“过犹不及”。

(6)、关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7)、儒家文化的鲜明等级观念,只能塑造出独断论式的知识传播模式。儒学在中国知识界根本不能兼容其他派别的知识,孟子的“能言拒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就是这种思想的赤裸裸的自白,所谓“三人行必有吾师”不过是一句美妙动听的谎言罢了。

(8)、这道题非常重要!!大家自行排版完成哦~如果你还不会背,请大家先去背诵,然后默写。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和方法128句精选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